在我国,大菱鲆的养殖主要采用“温室大棚+深井海水”的工厂化模式。理应在这种可控环境下,大菱鲆的病害问题能够得到有效控制。然而,现实却是病害全年频发,许多情况难以控制和治疗。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现象?以下是我总结的几个主要方面。
曾几何时,大菱鲆养殖风靡一时,许多人为了追求财富而加入这个行业。虽然其中不乏真正热爱养殖的人,但也有不少人只是为了投机取巧。这种参差不齐的养殖户素质,导致了养殖场管理的松懈,进而影响了养殖水平和生长环境。
在大菱鲆的养殖过程中,有一句流传已久的话:“三分苗种,七分管理”。如果苗种选择得当,养殖的开局就会顺利。但现在许多养殖户在选择苗种时缺乏真正的关注和判断,甚至依赖他人代为选择。苗种的质量直接影响养殖成败,因此认真挑选苗种至关重要。
许多投资者选择“甩手掌柜”的管理方式,让雇佣工人来负责日常管理。然而,工人对养殖场的责任无法与投资者相提并论。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工人往往无法及时汇报,更糟糕的是,他们可能会利用自己的职务为自己谋取私利。这种情况显然对养殖场的健康和发展构成了威胁。
在大菱鲆养殖场,抗生素的使用已经成为常态。人们通常在发病前就开始使用抗生素,导致对抗生素的依赖性增强。然而,这一现象给养殖带来了巨大的隐患,药物的滥用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健康问题,甚至加剧鱼病的爆发。
在养殖过程中,许多养殖户为了追求速度,过早地转为投喂冰鲜饵料。然而,过早改口往往导致鱼发生肠炎和腹水等疾病。因此,在喂养过程中应严格按照生长阶段合理搭配饵料,特别是在中后期,颗粒饲料和冰鲜饵料的交替使用效果更佳。
水资源的缺乏在一些地区变得日益严重,尤其是在东北地区。由于严格控制抽水,这导致养殖用水的短缺,换水频率降低,从而加剧水质恶化。这种劣质的水体环境对大菱鲆的健康生长产生了直接影响。
鱼药市场的不规范问题普遍存在,如果使用品质低劣的药物,轻则耽误治疗,重则对大菱鲆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害。这种乱象使得鱼病的判断和治疗变得困难重重,进一步加剧了养殖的风险。
总结来看,各种人为和非人为因素交织在一起,导致大菱鲆病害的频发和难治。预防措施往往显得微不足道,而工厂化养殖应带来的控制优势则常常被养殖者忽略。为了改善这一现状,我们需要更加重视养殖管理的规范化与科学化。
上一篇:手把手教你如何抓到好的多宝鱼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