皱纹盘鲍人工育苗的底栖硅藻的培养技术

养殖信息
2025-01-24 23:23:06
0

底栖硅藻是一类附着性单细胞藻类,主要用于稚鲍的饵料,其培育在人工育苗过程中扮演关键角色。本文将介绍底栖硅藻的选择和培养方法,以帮助水产养殖者进行有效的藻类培育。

藻种的选择

选择适合当地环境的底栖硅藻作为藻种是培育的第一步。通常可以选用小型舟形藻、菱形藻和心形藻等。这些藻类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获取:在常流水的海水管口或贮积海水的池壁上,使用海绵或脱脂棉擦取;也可在海区的养殖筏架上悬挂塑料薄膜,等待5至7天后采集藻类;另外,从海上取得鼠尾藻等褐藻,并在过滤海水中洗刷提取附着的底栖硅藻,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接种与培养

在进行接种时,首先需用高锰酸钾或漂白粉消毒饵料板或薄膜,并将其放置于鲍的采苗架上。采苗前一个多月,将其浸泡在经过陶瓷过滤器处理的海水中,加入适合单细胞藻生长的营养盐(N:P:Fe:Si=20:1:1:1)。接着,将藻液均匀洒在池中,确保藻种能有效附着于饵料板上。3天后,可将采苗架倒置,并继续添加营养盐。此外,也可选择自然藻种,通过筛绢过滤海水获得。但是这种方法需提前2至3个月将饵料板浸入池中。

在藻类培养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强光,以免影响底栖硅藻的生长。适宜的光照强度在1000至2000勒克斯之间。定期倒置采苗架,可起到抑制绿藻繁殖的作用,促进底栖硅藻的生长。

底栖硅藻的附着形态

底栖硅藻根据附着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八种类型,标记为A至H型。A至G型属于羽纹硅藻,而H型则为圆心砖藻。不同类型的底栖硅藻在附着方式和运动性上各具特色,例如:

A型

这类硅藻的细胞是单独生活的,壳面完全附着于基质,虽然运动活跃,但附着力较弱。

B型

同样是单个细胞生活的类型,壳面也完全附着于基质。此类硅藻具有较强的附着力,但移动性较差。

C型

此类细胞呈现出独立或呈射出状或扇状生长的形式,运动性弱,附着力相对较低。

D型

D型硅藻通常细长,并以多细胞连接方式形成群体。其运动性有分化,附着力较弱。

E型

此类细胞通常为单独生活或组成小群体,并通过胶质柄附着于基质,附着力强。

F型

F型硅藻群体呈扇子形状,通过胶质柄附着,通常无运动性,且附着力强。

皱纹盘鲍人工育苗的底栖硅藻的培养技术

G型

这类型硅藻则多细胞形成囊状群体,具有强附着力,无运动性。

H型

H型硅藻形成丝状群体,其末端细胞附着于基质,运动性弱且附着力一般。

一些具有纵沟的硅藻类型可以通过分泌黏液进行微小运动。观察表明,A型硅藻通常是最先占据优势种,随着时间推移,D型、E型及G型的比例逐渐增加,最后B型成为优势种。这一变化可能与硅藻的附着形态、增殖速度及摄食压力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