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肿疽是一种由气肿疽梭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感染牛只。该病不直接传播,通常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特征为肌肉肿胀伴有捻发音,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2006年,敦化市的四个相邻乡镇相继发生了气肿疽病例,以下是对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情况的报告。
气肿疽梭菌为粗大杆菌,能在体内外形成芽胞,具有较强的抵抗力,能在泥土中存活超过五年。
该病主要感染黄牛,发病年龄多在1至2岁,羊和猪较少感染。牛的排泄物和尸体处理不当会污染环境,成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
潜伏期一般为3至5天,发病牛体温可升至42℃,出现跛行和肌肉肿胀,肿胀部位皮肤呈暗红色,触诊可感到捻发音。病重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和精神沉郁,最终可能导致死亡。
病死牛尸体通常表现为明显的臌胀,患部肌肉呈海绵状,伴有出血性炎症,肝脏呈多孔状。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病理剖检可作出初步诊断,需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
通过采集病料进行革兰氏染色和培养,观察到特征性菌落以确诊气肿疽。
包括静脉注射抗生素、营养液和对症治疗,重症牛可使用辅助药物以增强心脏功能。
经过治疗,病牛的体温和精神状态明显好转,最终恢复健康。
病畜应立即隔离,死畜需深埋或焚烧处理,周围环境需进行消毒。
在疫区对健康牛进行气肿疽疫苗的紧急免疫注射,以防止疫情的再次发生。
2006年该病在我市发生,死亡率极高,需每年春秋季节对黄牛进行疫苗接种。
加强对牛舍的消毒和管理,及时对出现症状的牛进行治疗,并对同群健康牛进行预防注射。
上一篇:水牛豁鼻修复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