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针菇的人工栽培方式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根据出菇时间可以分为早生型和晚生型;根据发生的温度可分为低温型和偏高温型;而依据子实体的数量,金针菇又可划分为细密型(多柄)和粗稀型(少柄)。
三明1号菌株是一种表现优异的金针菇菌株,其特点包括:菌丝生长迅速,通常在7天内可满管,25至30天间菌丝可长满瓶或袋;出菇速度快,仅需30多天即可见到成品。其栽培周期短,整个过程在70至80天内完成。此菌株的生物效率可达70%,出菇质量上乘,菌柄粗细均匀,色泽淡雅,且含有人体所需的8种氨基酸,占总氨基酸含量的44.5%,高于大多数其他菇类。此外,其适合的生长温度范围广泛,从3℃到21℃均可顺利出菇,并且抗逆性强,病菇和畸形菇的发生率较低。
浓色品系007和008幼菇菌盖呈淡黄至黄褐色,菌柄上部为淡色,下部则为金黄至暗褐色,且表面覆盖褐色短绒毛。这些品系抗逆性强,接种后菌丝快速消耗营养,并且出菇早,产量较高。菇蕾在生长过程中所需的光照仅为微弱散射光(5-10勒克司),并且随着光照的增强,菇体颜色也会加深。这些金针菇的菌盖软滑,菌柄脆嫩,香味浓郁,非常适合用于生产鲜菇内销。
白色品系F21的金针菇出菇整齐,每丛约有200株,菌柄长度在15至23厘米之间,菌盖内卷,极难开伞。这种品系对光线不敏感,即便在强光的栽培环境中,其子实体依然保持洁白且富有光泽,适合用于制罐或盐渍加工出口。尽管白色品系的菌丝生长相对较慢,抗逆性不强,但它们所展现的整齐度和外观在加工出口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
杂19的菇体通常为白至浅黄色,下部呈黄至浅褐色,它的菌丝生长适宜温度为22℃至24℃,而子实体形成的最佳温度为13℃至15℃,其生物学效率高可达80%至120%。而苏金6号的菇体则为白色至浅黄色,适宜生长温度和子实体形成温度与杂19相似,生长效率也在80%至120%的范围内。
在金针菇的栽培过程中,选用优良的抗病虫菌种(如三明1号、浓色品系007、008和白色品系F21)是一项重要策略。此外,菇房的选址至关重要,它应当为南北长条形,以利通风透气。必须保证菇房外部环境的清洁,并避免靠近堆肥和畜舍等可能的污染源。
菇房在使用前必须进行彻底消毒,可以采用几种方法,包括甲醛高锰酸钾熏蒸、二氧化硫熏蒸消毒以及漂白粉消毒等。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操作流程,保证在使用前将菇房彻底消毒,从而有效预防病虫害。
金针菇栽培中需特别注意害虫的控制,尤其是菇绳、尖眼蕈蚊和螨类等。在菌丝生长期间,一旦发现成虫飞出,应立即使用杀虫剂进行防治。如敌敌畏、马拉硫磷等药物都可以使用,但在菇蕾发生后要停止使用化学药剂。
通过有效的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措施,我们可以进一步提高金针菇的生产效率和品质。希望以上的信息对广大金针菇种植者有所帮助。
上一篇:盛夏给茄子施肥的方法及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