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养猪生产的疾病控制与以往传统的分散式、小规模生产方式相比,展现出了明显的不同。这一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种猪的国际化流通为疾病的发生和传播提供了条件。在全球化时代,不同地区的病原体之间相互影响,导致疾病传播范围扩大。
现代养猪业采用高密度饲养方式和高强度生产,致使呼吸系统、繁殖系统疾病及肢蹄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相应的,应激反应频率增加,这使得改善环境和营养均衡成为迫切需求。
新出现和重新出现的疾病持续威胁着猪群,一些病原体对机体免疫系统造成损害,引发基础免疫功能下降。因此,提升兽医学的知识储备以制定有效预防措施至关重要。
新型的疾病控制技术如SPF猪的生产和SEW等,为控制猪病提供了新思路。这些策略将营养与健康的关系放在了重要位置,同时,建立有效的生物安全体系也成为保障猪群健康的基础。
在上世纪七五和八五期间,国家和地方政府在养猪业投入了大量资金,促进了从传统向现代化生产管理方式的转型。虽然养猪业的总体水平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但依然存在育种水平低和疾病控制不力等弱点。
疾病控制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主要涉及到病原、宿主和环境三个基本因素。
病原的致病性、毒力及宿主范围是影响疾病传播的重要因素。了解病原的传播途径,如人、动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助于制定有效的控制策略。
宿主的易感性、易损性和防御机能直接影响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尤其是新生仔猪和病猪,其易感性更高,需要特别关注。
环境因素如气候、地理位置及野生动物的影响也不可忽视。猪场应关注周边环境,采取措施减小外界病原的影响。
生物安全体系旨在排除疾病威胁,并保护动物健康。建立这一体系时需考虑以下要素:
选址是建立生猪养殖场的首要考虑因素。猪场应远离屠宰加工厂,并保持与其他畜禽的安全距离。
建立健康的猪群对于减少疾病传播至关重要。引进SPF猪群是一项有效策略,通过对临产母猪进行健康检查,有助于控制疾病的传播。
SPF和SEW技术都是控制猪病的重要方法。SPF猪群为核心的生产体系有助于有效控制疾病,而SEW则通过隔离幼猪来防止疾病传播。两者结合应用,能够提高养猪生产的整体水平。
现代化养猪生产面临着许多挑战,但通过有效的疾病控制策略、科学的营养管理和生物安全体系的建立,可以显著提高猪群的健康水平,进而推动养猪业的发展。未来,抗生素的限制使用将促使我们寻求更安全有效的替代方案,以保证猪群的健康和养殖效益。
上一篇:露地辣椒采收管理要点
下一篇:提升夏季母猪受胎率的有效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