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养猪国家,近年来在养猪品种、饲料配置和生产工艺等方面不断与国际接轨,商品猪的存栏量和产量也显著增加。尽管加入WTO后原本有可能提升出口份额并提高养猪效益,但实际上,畜产品的出口遭遇了一系列挫折,给国家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目前,畜产品出口困境的原因主要有两个:首先是猪群的健康状况不佳,疫情频发;其次是畜产品生产过程中存在不规范的投入,导致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残留超标。对此,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促进猪肉的安全生产,力求减少有毒有害物质对畜产品的污染,提高产品质量。
为确保食品安全,2002年7月23日,农业部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目标是在短期内实现食品和农产品的无公害生产,以增强消费者的信心。为此,农业部还强化了标准化生产的实施,制定和落实多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标准。
在养猪业中,为了预防急性传染病的发生,许多养猪场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但这种做法导致了养猪成本的增加。例如,一些养殖场在短时间内使用多种抗生素,结果导致治疗效果逐渐下降,猪群的健康水平未能得到改善。
抗生素的大量使用使得病原微生物产生耐药性,进而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猪病增加、药物使用量提升,而猪只的整体抗病能力则持续降低。这种局面严重影响了养猪业的健康发展。
造成抗生素滥用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首先,猪场中病多象、死亡率高,让养殖者感到焦虑。其次,养猪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待提升,缺乏科学的管理和疾病预防意识。此外,对于可以替代抗生素的技术和产品了解不足,导致过度依赖抗生素。
为了改善这一现状,养猪企业管理者需要认清形势,强化管理措施。一方面,提高养猪生产水平,以降低成本和提高竞争力;另一方面,减少抗生素的使用量,采用微生态有益菌等新技术,改善猪群健康状况。此外,还应加强直接生产人员的培训,提升其专业素养,确保养猪过程的规范化与科学化。
只有通过综合治理,提升养猪企业的整体素质,才能有效降低抗生素的使用,并促进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消费者提供更安全的畜产品。
上一篇:种猪精细化饲养管理技术探讨
下一篇:科学配方 饲料优化助力猪只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