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学名为Panax notoginseng(Burk.)F.H.Chen,别名田七,属于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根状茎、花及叶均可入药,具有活血祛瘀、消肿止痛、止血降压等多种功效。三七主要分布在我国广西、云南等地,近年来长江以南及广东等地也有广泛种植。
三七常见的病害有烂根病、鸡屎烂等,主要影响一至二年生的三七。发病时,地上部分叶色变黄,生长势减弱。初期在高温时,叶片稍微下垂,早晚可恢复。挖出病株后,根部会变成黄褐色或腐烂,主根、侧根及须根均可能发病,尤其以主根最为明显。若仅一侧根腐烂,地上部分相应的叶子也会变黄。后期病根会变为黑褐色或灰白色,呈稀泥浆状,因此被称为“鸡屎烂”,这可能与细菌的侵入有关。每年5至8月的高温高湿季节是发病的高峰期。
该病的病原为Fusarium solani(Mart.)Sacc. f.sp. radicicola(Wr.)Snyd. & Hans.,属于半知菌亚门真菌。其气生菌丝发达,菌丛呈条纹状,密厚,灰白色,后期培养皿反面会变为蓝绿色。小孢子早期产生且数量较多,形状多样,以弯卵圆形为主。大孢子则产生于多分枝的分生孢子梗上,呈不等边纺锤形,微弯且较宽短,通常有2至4个分隔。
病菌通过种子、种苗、病土及病残体越冬,土壤粘重、排水不良、地下害虫多的环境易诱发此病。特别是二年生三七在移栽后,若浇水不均或不及时,根部容易干瘪发软,土壤水分饱和时根毛易窒息死亡,病菌便易侵入。3月出苗期就可能发生,4、5月气温升高、干燥时病害会暂时停滞,而6至9月的高温多雨则是发病的高峰期。此外,运输苗木过程中失水过多或受热也会导致病害发生。土质过于粘重,植株生长不良,根组织抗病力下降,偏施氮肥也会加重病害。
(1)选用无病健康的种子和种苗。
(2)选择排水良好、土壤疏松的地块种植三七。
(3)实行5年以上的轮作,三七连作不宜超过3年。
(4)加强三七园的管理,及时清除病株或病根,病穴用石灰或药剂消毒。冬春季节要防止忽干忽湿,旱季及时浇水,雨后及时排水,建议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
(5)在发病初期可用1:2:250至300倍的波尔多液或12%绿乳铜乳油600倍液浇灌根部,效果显著。
上一篇:当归的生物学特性探讨(三)
下一篇:海南三七的神奇功效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