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归褐斑病是由半知菌亚门壳针孢属真菌 Septoria SP. 引起的一种病害。该病原菌以分生孢子器的形式存在,具有特征性圆形结构。分生孢子通常呈线形或针形,无色透明,和病害表现密切相关。
当归褐斑病的主要危害部位是叶片。在发病之初,叶面会出现褐色斑点,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斑逐渐扩大,周边出现褪绿的晕圈,边缘呈现红褐色,中心则为灰白色。病情进一步加重时,病斑内部会出现黑色小颗粒,最终导致叶片整体呈现红褐色,甚至逐渐枯萎死亡。
当归褐斑病的分生孢子不耐低温,并且在潮湿环境中容易萌发。该病原菌主要通过分生孢子器在病残组织中越冬。在温度适宜时,分生孢子器会产生分生孢子,并借助风雨传播到新的叶片上。当孢子落在当归的叶片时,会在露水或水中萌发生长,并通过气孔侵入叶片的细胞间隙,从而引发病斑。一般而言,发病通常开始于5月下旬,7至8月为重疫期,并可持续至10月份,高温高湿的环境特别有利于病症的蔓延。
在冬季进行彻底的田园清洁工作,烧毁病残组织,可以有效减少病菌的来源。
于发病初期,需及时摘除病叶,并对作物喷洒防治剂,例如1:1:150的波尔多液,或者500倍的65%代森锌、800-1000倍的50%甲基托布津等,每隔10天喷洒1次,连续3-4次,有助于控制病情。
建立无病留种田,确保所用种子无病,能有效防止病害在生长期间的蔓延。此外,及时进行中耕除草,尤其在多雨季节,防止田间积水,以降低病害造成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