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学名:Rhizoctonia solani。受害植株的叶片通常会变黄并枯萎,茎基和主根区域则会出现红褐色的干腐现象,常伴有纵裂或红色条纹。侧根往往腐烂或数量稀少,受感染的植株容易从土壤中被拔出,主根维管束也会变为褐色。在潮湿的环境中,根部可能会生出粉霉。这些典型的症状预示着立枯病的发生。
立枯病一般由线虫及腐霉菌引起,属于半知菌亚门的真菌,其主要特征是生长在土壤中并以腐生的方式生存。病原菌主要通过水流与耕作活动传播,通过根部的伤口或直接从分枝裂缝、幼苗茎基部的老化裂口入侵植株,造成严重损害。
镰刀菌是一种于土壤中长期存在的病原菌。地下的害虫和线虫为病菌侵入提供了伤口。管理不善、通风不良以及湿气滞留的土地环境,都是导致立枯病容易爆发的主要因素。
应控制土壤温度,防止湿气滞留,这可以有效减少立枯病的发生几率。
进行轮作,采用条播或高畦栽培的方式,有助于降低土壤中病原菌的繁殖。
在种苗贮运和移栽过程中,需谨防造成伤口,同时注意防治地下害虫,以减少病菌侵入的风险。
使用50%多菌灵与利克菌按照1:1的比例混配,配制200倍液浸苗5分钟,晾干1-2小时后再进行移栽,效果显著。在发病初期,可喷淋或浇灌50%甲基硫菌灵或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900倍液,以及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帮助控制病情。
常用于防治立枯病的药剂包括:50%多菌灵、利克菌、50%甲基硫菌灵及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合理使用这些药剂可以有效增强作物对立枯病的抵抗力。
上一篇:天麻对温度有何要求
下一篇:天麻的采收季节及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