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退耕还林的实践中,通过套种甘草,不仅能够有效地涵养水土,还能提高经济收益,从而实现经济和生态的双赢。自2002年起,137团场针对退耕地进行了甘草套种的实验,经过数年的探索,取得了显著进展。
在进行甘草套种时,应选择盐碱含量低、田间杂草少、排水良好的沙壤退耕还林地。该区域的主栽树种应为枸杞苗,栽植模式采用沟植,沟心距为6米,沟口宽1.8米,沟背宽4.2米,有效的甘草播种区为3.8米。在秋季进行深翻40厘米,并在冬季或早春进行冬灌或春灌,播前需耙地以保墒待播。
甘草种子外皮坚硬,透水透气性差,自然状态下的发芽率仅为20%左右,因此需要特殊处理以提高其发芽率。
该方法需将每公斤种子与20毫升浓度为80%的工业硫酸混合,搅拌均匀并在20℃环境下浸种1至3小时。处理后需反复冲洗以去除硫酸,成功后发芽率可提高至85%以上。
利用碾米机的高速动能,使种子相互摩擦达到破损种皮的效果。这种方法适合大量处理种子,通常碾一至两遍即可,发芽率可提升至95%左右。
在播种前一天,将100公斤甘草种子与0.25公斤辛硫磷乳液拌匀,旨在防止地下害虫对种子和幼芽的侵害。播种量应为每平方公里30至40公斤,种子质量标准为发芽率85%左右,纯净度97%左右。
甘草的适播期为4月20日至5月20日。可使用小四轮悬挂式播机进行膜上点播,根据规范深度为3至4厘米。播种后约6天至12天甘草幼苗将陆续出土。
田间管理对于甘草的生长至关重要。
甘草幼苗出土后3至4天内如出现断垄现象,应立即补种;当幼苗长出3片真叶时,需清除行间较大的杂草以保护幼苗。如幼苗长出6至10片真叶时,则需进行1至2次中耕,并追施尿素以促进其生长。
常见病害包括锈病和褐斑病,对于虫害则需定期检查并及时喷药,确保甘草的健康生长。
春季,直播地甘草返青后根据墒情适时浇水,并进行中耕除草。第二年的生长期一般不需要浇水,极端干旱时可适当灌溉。
经过两至三年的生长,甘草的生长量和粗重有显著增加,每平方公里的鲜根草量可达15000公斤至18850公斤。根据市场价格计算,甘草的经济效益非常可观,成为退耕还林承包户改善生计的重要途径。
上一篇:甘草选种与种子处理
下一篇:天麻低海拔代料栽培方法(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