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半地下式拱棚茵袋垒墙覆土栽培灵芝的方法具有许多优点。首先,半地下室棚的建造成本比地面棚低,能够节省约40%的建棚开支。其次,水分管理变得更加方便,只需保持覆土层的水分充足即可。此外,在一头出芝的情况下,营养集中,长出的灵芝健壮且质量优良。最后,半地下室拱棚在冬季温暖、夏季凉爽,夏天室外温度达到40℃时,棚内温度不超过36℃,而冬天则比地面高出3℃至4℃。棚顶的天窗可以满足光线和通风的需求。
选择阳光充足且清洁的场地,挖宽3米、深1.5米、长40米的坑。坑上每隔1米用毛竹搭建人字架,先铺油毛毡再覆草帘,顶棚每隔1.5米处交错开天窗。搭好棚后,用硫磺烟熏灭虫,然后用高锰酸钾或福尔马林溶液进行消毒,最后在地上撒石灰。所搭的拱棚面积为120平方米。
采用的配方包括:①棉籽壳88%,麸皮8%,石膏和石灰各1%,磷肥2%;②棉籽壳44%,木屑44%,麸皮10%,糖和石膏各1%;③木屑78%,麸皮或细米糠20%,糖和石膏各1%。培养料的含水量应保持在65%左右,pH值为6.5至7.0。拌好料后立即装入塑料袋,每袋约500克。然后进行灭菌,高压灭菌2小时或常压灭菌100℃保持8小时以上。采用两头接种法,用绳扎口,接种后放入拱棚内发菌,每层放5袋至6袋,每周互换位置,以平衡料温,并检查有无杂菌污染,及时清理污染的菌袋。一般在25℃至30℃下培养一个月左右,菌丝可长满料。
将发好菌的菌袋用刀片在菌料中间割一圈,然后去掉上一半塑料袋,保留下一半。将脱掉塑料袋的一头靠拱棚长边横摆排列,菌袋间隙用土填充,排好一层菌袋后覆土约3厘米厚,并喷水使土壤吸足水分,依次再排下一层,可排6层至8层。棚中间可将脱去塑料袋的两头相对排列,同样可排6层至8层,仍需覆土。这样形成三堵菌墙出灵芝,菌墙间留有2条宽70厘米的走道。经过一周后,剪去外露的扎口处塑料袋,按常规管理让其出芝。管理的重点是保持土壤含水量,补水方法为从菌墙上层喷水下渗,宜少量多次,保持空气湿度在80%至95%之间。在出芝阶段,应打开天窗进行通风换气,并注意防病灭虫,同时在喷水时添加营养液。
上一篇:灵芝病害:鬼伞的影响与防治
下一篇:灵芝高产快速栽培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