韭菜锈病是影响韭菜生长的一种常见病害,主要侵害叶片和花梗。该病最初呈现为表皮上的黄色小点,随着病情的发展,这些小点逐渐形成纺缍形或椭圆形的橙黄色小疱斑。病斑的周围通常会出现黄色的晕环,随着疱斑的扩展,表皮容易破裂,释放出橙黄色的粉状物质,这就是夏孢子。
韭菜锈病的特征是发展迅速且侵害严重。当病情严重时,疱斑会覆盖整个叶片,导致韭菜失去食用价值,从而给农民带来经济损失。韭菜锈病的病原菌是葱柄锈菌,这是一种寄生性较强的高等真菌,不仅会侵害韭菜,还会感染多种百合科植物。
在华南地区,韭菜锈病一般不会产生冬孢子,也没有发现其转主寄生和越冬现象。病原菌主要依靠夏孢子进行传播,借助气流在湿润的环境中容易萌发并穿透植物表皮。在广东地区,通常在秋、冬和春季,天气温暖且湿度高时,尤其是在细雨或大雾天气下,韭菜锈病更容易流行。如果韭菜品种的抗病性较差,且施用氮肥过多、种植过密或钾肥不足,就会导致病害加重。
防治韭菜锈病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合理安排韭菜的种植密度,并在收割时尽量低割,保持畦面清洁,减少田间的病原菌数量。可以喷洒45%胶体硫400倍液进行畦面消毒,有效降低病原菌的扩散。
应避免过湿浇水,雨后及时排水。此外,合理配方施肥,增加磷钾肥的使用。韭苗生长初期可使用多微磷酸二氢钾或硫酸钾进行叶面喷施,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
在发病初期应及时采取药物防治措施,不能拖延。可选用的药剂包括:菌扑脱(40%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斑粉脱或腈菌唑(12.5%乳油)1200-1500倍,三唑酮(20%乳油)1500-2000倍,敌力脱(25%乳油)3000倍。每隔7-10天喷一次,1-2次可有效控制该病。
上一篇:无公害韭菜种植技术分享
下一篇:越冬韭菜的种植方法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