韭菜的各个部位都容易受到病害的侵袭,尤其是其假茎和鳞茎部分,受损情况尤为严重。
初期,韭菜叶片上会出现水浸状的暗绿色病斑,随着病斑扩大,叶片会变黄并下垂,质地变软,若环境湿度较大,病斑上还会长出灰白色的霉状物。同时,假茎部位受害后,颜色变为浅褐色,质地软腐,叶鞘易于脱落,而在潮湿情况下,病部会显现出稀疏的灰白色霉层。至于鳞茎部分,根盘会出现水浸状,颜色逐渐由浅褐色变为暗褐色并腐烂,纵向切开时可见内部呈现浅褐色,这会导致植株生长受到抑制,影响其养分储存。而根部若受到侵害,则会呈现褐色腐烂,根毛明显减少,且新根产生情况很少,整体生长状态受到明显影响。
病菌通过菌丝体或厚壁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次年会生成孢子囊和游动孢子,从而感染韭菜。该病害发生在湿润条件下,病部会产生孢子囊与游动孢子,并借助风力和灌溉水源进行传播。此病的适宜发生温度为25℃至32℃,在高湿环境下,病害的发生情况往往更加严重,土壤含水量和空气湿度较大时,病害加重的风险更高。
要有效防治韭菜病害,首先应注意小水勤浇。由于该病菌依赖水分传播,若大水灌溉则容易因根部吸水能力较弱及室内湿度过大而增加发病风险。此外,合理施肥也是预防的关键。在施足底肥(以有机肥为主)的同时,应注意氮、磷、钾肥的合理配合施用。当叶片因感染而干枯落地时,应及时清理病残体,并带至室外处理,以减少病源的滋生。
上一篇:冷棚韭菜灰霉病防治的有效技术方法
下一篇:韭菜倒根的优势及操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