榨菜,作为一种重要的冬季作物,通常在9月底至10月初进行育苗,11月中旬移栽至稻田中,最 tarde在翌年3月底到4月初进行收获。这种稻田套种一季榨菜的栽培模式,每亩的榨菜(包括茎和叶子)产量可达4000多公斤。在采用浙江盐脱水粗加工工艺制作坛装榨菜后,经过成本剔除,亩产净增收约1700元。此外,种植榨菜后的稻田由于烂菜、烂叶还田,可以基本上不使用化肥,节约约200元,从而使每亩田的纯增收接近1900元。因此,榨菜的种植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农村冬季作物选择。以下是榨菜栽培技术的详细介绍。
选择产量高、抗抽苔、茎部膨大、含水量低且不易空心的榨菜品种尤为重要。同时,品种应具有柔嫩品质,方便加工,并对病毒病具有一定的耐受力和抗寒能力。由于榨菜品种具地域性强的特点,推荐在小范围内试种新品种后,再进行大面积种植。
播种时间应安排在9月底至10月初,分期分批进行,避免因过早播种而导致病毒病重,或因过晚播种而影响产量。在播种前,建议将种子用10%磷酸三钠处理10分钟,以降低病毒危害。此外,也可以使用代森锰锌等进行拌种。育苗地块需施足基肥,并使用50%辛硫磷1000倍液进行土壤处理以消灭地下害虫。播种后,需在萌芽前使用60%丁草胺或乙草胺进行除草,并定期注意蚜虫种群的防治。
在稻谷收获后,及时进行翻耕整地。每亩施用腐熟有机肥2000至2500公斤及复合肥50公斤作为底肥,并翻耕入土,以整成宽1.5米的畦。苗龄达到30至35天时即可进行定植,推荐株行距为20至23×33厘米,每亩可栽种5000至6000株。移栽后要及时进行定根水的浇灌。
移栽后,首次追肥需在亩用尿素4至5公斤并加水1000公斤进行。接下来,包括1月下旬施用碳铵25公斤、过磷酸钙20公斤及氯化钾5公斤,再次追肥。2月下旬进行第三次追肥,亩用尿素25公斤、氯化钾12.5公斤,并加水进行重追肥。值得注意的是,切忌单独撒施氮肥。还苗后,用60%丁草胺乳剂或乙草胺喷洒畦面以促进生长,并根据气候适时防治虫害。若遇干旱,应及时沟灌水,并注意排水,防止水涝。
通过上述管理和技术手段,可以有效提高榨菜的产量和品质,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上一篇:榨菜加工技术的优化与升级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