芹菜的常规栽培一般是在9月初播种育苗,10月中旬移栽,随后在翌年1、2月份陆续收获。而反季节栽培的方式则是在6月中下旬播种,8月下旬移栽,预计在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收获。由于反季节栽培可在蔬菜淡季上市,其商品价值明显提升,因此成为菜农增收的一个重要途径。然而,伴随反季节种植面积的扩大,芹菜叶斑病的发生率逐年上升,严重影响了产量,造成10%至50%的损失。
芹菜叶斑病由Cercospora apii Fres引起,属于高温高湿型病害,发病普遍且危害严重。调查发现,叶斑病可发生在苗期到收获期的各个阶段,主要集中在9月上旬,随气温降低而减少。该病主要危害叶片,老叶更易感染。感染初期叶尖和叶缘呈黄绿色水渍状,随后扩展为直径4-10毫米的圆形或不规则斑点,最后形成大斑块并导致叶片枯萎。高湿条件下,叶片上可出现灰白色霉层。
芹菜叶斑病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最易发生,病菌的最佳发育温度为25-30℃,而孢子的萌发温度为28℃。每年的9月和10月气温适中,加上连日降雨,极易诱发此病。此外,高温干旱天气对芹菜幼苗生长不利,也会导致病害的发生。
多种栽培管理不当会加大疾病的发生概率,耕作粗放、通风不畅、土壤干燥等都会导致芹菜生长不良,易于感染。同时,在定植初期未采用遮阳网的栽培方式会使芹菜更早且更严重地受到病害影响。连作地带菌源多也可能造成早发,加剧病害的严重性。
某些品种的芹菜对叶斑病敏感,若长期种植同一品种,病害发生率也会显著上升。
有效防治芹菜叶斑病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施策的原则,采取农业、生态和药剂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
选择适宜的优质抗病品种进行种植,进行土壤改良,选择保水保肥、通风良好的地块。有条件的情况下,采用生石灰进行土壤消毒和补充钙元素。生长期需及时处理病叶、黄叶,防止重复感染。
在高温季节,使用遮阳网来覆盖幼苗,能有效降低温度和光照强度,促进正常生长,增强抵御病害的能力。遮阳网应在定植前2-3天搭建,并在适当的时候调整覆盖时间,以保障光照和温度的平衡。
在生长前期可选用无病壮苗,面对高温天气时,可使用合适的药剂防治根部病害。在病害发生期,应加强喷药防治,选择多种药剂交替使用,以提高防治效果。特别是在定植后的20天左右,属于病害高发期,应进行定期喷药,确保有效控制病害传播。
综上所述,芹菜的反季节栽培虽然带来了更高的商业价值,但也伴随着病害的风险。通过科学的栽培管理和有效的防治措施,可以降低病害损失,提高芹菜的产量和经济效益。
上一篇:高产西芹种植技巧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