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参养殖中,优质的参苗选择和科学的放苗方法是确保养殖成活率的核心。此外,水质的管理对海参的生长也至关重要。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这些关键技术。
选择健康、活力强的参苗是提高养殖成功率的基础。
选择外表无伤、干净、规格一致的参苗,确保其附着力强、对外界刺激反应快、肉刺完好等特征,以保证其生长活力。
观察保苗车间的水质,确保有良好的气泡散开情况,避免选择出现拉肚子的苗种。此外,检查参苗是否掺泥、掺水,避免因运输造成死亡。
在剥离附着基前12小时停止投喂,采用合理的保护措施以提高抗应激能力。剥离时应注意避免损伤苗种,并在剥离完成后及时排出池水。
科学合理的放苗能够提高海参的成活率。
放苗水深应在1米左右,最佳放苗时间在春秋季节,水温应保持在7-10℃之间。同时,放苗池水质应尽量接近培育池的水质,减少应激反应。
放养密度应根据苗种规格和水质情况进行调整,以避免出现生长缓慢和病害。此外,秋苗和春苗的投放时间和规格也应合理安排。
在放苗前进行温度和盐度的平衡,减小苗种的应激反应,采用背风放苗的策略,确保环境稳定,从而提高成活率。
养护水质是海参养殖成功的重要保障。
保持适当的盐度、温度、pH值及溶解氧是水质管理的基本要求。水质状态应依据季节变化进行及时调整,确保其在健康范围内。
换水的目的是为了改善水质,换水量须根据水质情况而定,养殖期内不同阶段应适时增加换水量,以确保水质的良好状态。
合理配置增氧设施可以有效提升水体循环,确保底层氧气充足,有助于海参健康生长。
在养殖过程中,需重点关注水质变化,及时采取措施防止恶化。
培养良好的藻相和菌相,提高水质稳定性,并定期进行水质检测,以确保海参的健康生长。
针对发现的危险水色,如黑褐色或酱油色,应及时采取解毒和改善措施,维护水质以保障海参健康。
通过上述的技术指导和管理策略,海参养殖户可以在提高成活率及产量的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应对水质管理的问题,促进海参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