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7-8年前起,胶州湾的海参养殖逐渐崛起,并在4-5年前迎来了快速发展。这一过程始于2013年,逐步进入了稳定期。但如今,大多数养殖户仍处于微利或保本阶段,面临着高额的前期投入和日益加重的压力。作为一名一线市场服务者,以下是对当前胶州湾海参养殖主要问题及针对性的解决方案的客观分析。
许多养殖者选择投放100-300头的小苗,尽管小苗和大苗的价格相近,但小苗需要1.5到2年才能成长为可售成品参。结果是,养殖周期长,见效慢,令养殖者倍感压力。
以红岛及河套地区的情况为例,许多养殖户在5年前签订了高额池租合同。当时海参价格相对较高,池租也逐年上涨,通常在每亩2000-3000元之间。因此,一个20-30亩的池塘每年的租金可高达4万到7万元。然而,随着市场规则的改变,以及国家政策对三公消费的限制,海参价格逐年走低,养殖户的收益受到了严重影响。许多养殖者希望通过同时投放大小苗来降低风险,但这一做法往往不值得推荐,因为高密度养殖会抑制小苗生长。
海参养殖还面临着夏季高温带来的风险。尽管近年来除了2013年极端高温外,整体损失率有所降低,但环境因素依然不容忽视。
要提高海参养殖的经济效益,养殖模式的转变至关重要。针对以上问题,以下两种较成功的养殖模式值得关注:
在春季进行清塘作业后,投放30-60头的大海参苗,预计在当年秋季可成长为20头以内的海参,其中部分可成为1-8头的成品参,顺利销售至南方市场。这种模式能有效实现资金的快速周转,是目前大部分养殖者所能接受的方式。
另一种养殖模式是在冬季进行池塘晒阳,然后在春季进水和消毒。投放1-10个头的半成品参,经过充分成长后,在高温期前出售。在夏季晒塘后,再次进行消毒和改底,然后再次投放半成品参。这种方式实现了每年两个养殖循环,加快了资金周转,提高了养殖效率。唯一的弊端是销售的主要是成品参,市场销路相对较窄。
在当今海参市场疲软的背景下,养殖户必须积极转变传统养殖方式,探索新的养殖策略,以应对行业内的高风险,实现良好的经济收益。
上一篇:海参的主要养殖方式介绍
下一篇:海参养殖中霉菌病的诊治方法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