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养殖刺参安全越冬技术

养殖信息
2025-01-24 23:23:47
0

■山东省烟台市水产研究所刘锡胤张玉恒徐惠章黄华史文凯/文图

进入冬季后,中国北方地区的寒流频繁,水温下降,这导致刺参的活跃度和摄食量大幅减少,甚至出现停食现象,进入休眠或半休眠状态。这种状态下,刺参的身体状况逐渐虚弱,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疾病和死亡。基于多年从事刺参养殖研究和生产的经验,本文将总结一些刺参安全越冬的技术措施。

越冬前的准备

池塘清整与消毒

在冬季来临前,必须对池塘进行彻底的消毒处理,以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确保刺参安全越冬。

对于连续养殖两年以上且未进行清整的池塘,应在当年秋末时彻底清整。排干池水,捡出刺参,清理池底和参礁上的淤泥杂物,必要时可以添加新沙,曝晒半月以上。随后加水覆盖池底与参礁,每亩施用生石灰50kg至100kg,一周后再排干,重新注满水,待泡池一周后再放掉。

而对于养殖时间较短或当年春季刚清整的池塘,无需排干水,但仍需进行底质改良与水质消毒。可每亩施生石灰15kg至20kg,确保生石灰完全溶解后均匀泼洒。

水质培育

适度肥水是确保冬季池水溶氧的重要措施。池塘经过清整消毒后较为清瘦,应施用适量的有机肥料,通常每亩施肥30kg至50kg的发酵鸡粪。为减少水体有机污染,肥料可分装入网袋,在进水口处悬挂,让其缓慢释放。

施肥后还需投加光合细菌、EM等微生物制剂,促进单细胞藻类及有益微生物的繁殖。在入冬前,池水透明度应保持在70cm至80cm,并将水位加到1.5m至2m。

加强秋季育肥

在秋天,由于刺参的摄食能力较强,可投喂富含营养的全价配合饵料,适当添加免疫多糖和维生素,以增强刺参的体质和免疫力,为安全越冬奠定基础。

提前做好疾病预防

在秋末水温下降阶段,池中弧菌繁殖高峰期,除了消毒和秋季育肥外,饵料中可适量添加抗菌药物,防止秋末细菌性疾病的发生,并使刺参体内积累一定的抗菌药物,提高其越冬抗病能力。

封冰前的管理

合理换水

从入冬到池水结冰之前,刺参的活动与摄食能力会逐渐减弱,此时无需人工投饵,主要依靠天然饵料。换水量不必过大,每日换水量保持在10%左右,但需维持较高的水位,临近封冰前应达到2米以上。

池塘消毒

在结冰前,应对池水进行消毒处理,使用聚维酮碘可有效杀灭病菌和病毒,且不会使水过于稀薄。消毒后最好在隔日再施加解毒剂或抗应激药物,确保刺参不受应激伤害。

封冰期间的管理

及时打冰眼

在冰面足够厚可以站人后,需定期打冰眼,确保冰眼覆盖池水表面积的10%以上,以增加空气与水面的接触,有利于氧气溶入水体。

清除冰面积雪

降雪后及时清除冰面上的积雪,以保持清洁,提高透光率,促进冰下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进而增加水中氧气含量。保持冰面清洁和有足够的冰眼通常能够防止池水缺氧。

减少换水量

封冰后只需补充因渗漏和蒸发导致的水位下降,不需进行大量换水,特别是在发现水位明显下降时,要及时补充,避免因过多换水而导致刺参因应激诱发疾病。

水环境改良

封冰后,由于换水量减少,污物堆积和有害物质增加,可能导致水质恶化。因此,根据水质变化情况,需定期向冰眼处投放增氧剂和底质改良剂,以改善水质。

融冰前后的管理

水层管理

冬末初春冰雪融化时,上层低盐水层厚度加大,导致水体比重明显分层。此时要及时排除表层淡水,并逐步补充新鲜海水,确保水质稳定。要注意换水量不宜过大,避免引起刺参因应激而造成病害。

彻底消毒处理

冰层完全融化后,应对池塘进行全面消毒,保持水质的良好状态,以提高刺参的存活率。

日常巡池与水质监测

冬季,刺参潜藏在池底,不易被观察到,因此日常巡池与水质监测显得尤为重要。应定期检查池塘水位变化及水质情况,观察水生动物的活动,及时发现问题。

通过监测水温、溶氧、盐度等理化指标,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确保刺参健康生长。主要指标应保持在水温5℃以上,溶氧量5mg/L以上,盐度25‰至35‰之间,pH值在7.5至8.3之间,避免有害物质的积累。

池塘养殖刺参安全越冬技术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