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对池塘养殖刺参的生长和发展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养殖的成功与否。科学调控水质是控制刺参疾病、提高养殖效益的重要手段。
保持适当的水深与换水量是改善水质的直接有效方式。换水不仅能增加水中溶解氧,降低代谢废物浓度,还可以调节池水的盐度与pH,从而改善水体的生物组成。在特定范围内,换水量越大,刺参的生长速度越快,成活率相对也更高。
通常的换水方法包括:在3月至6月中旬,池水不应过深,以充分利用阳光加快水温回升,增加底层溶解氧,促进浮游单细胞藻类与底栖硅藻的繁殖。此时通常建议每日换水10%至20%,并保持水深在1.2至1.5米之间;而在6月下旬至9月中旬,随着水温的升高,换水量逐渐增大且水位加深,换水比例可从20%逐渐提升至50%以上。特别是在7至8月的高温期,如果水温过高或底质情况不佳,刺参很易出现大规模死亡。因此,此时需保持水质良好、温度适中,确保池塘能够及时纳水,否则要机械提水,确保水深维持在2米以上,为刺参创造良好的夏眠环境。夏眠结束后,水温降低后,可以逐渐将换水量减少至20%以下,并将水位降至1.2至1.5米。
在换水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池水应保持适度肥度,达到“肥”、“活”、“嫩”、“爽”的标准,最佳水色为浅黄褐色或浅黄绿色。池内充足的浮游生物含量能够提高水中溶解氧、吸收有毒物质、增强水体自净能力,并维持生态平衡。这对优化养殖环境、改善水质条件至关重要。此外,适度肥水能帮助刺参避免强光直射,改善栖息环境。因此,养殖过程中应根据水质变化,适时施肥,建议在晴天进行操作。为了确保水质,养殖期间应避免大量施用化肥,推荐使用有机肥水产品如“汉宝生态肥”或“汉宝淝”,这种水肥效果良好且不对水质造成污染。
每天应观察池塘水质情况,并定期对主要理化因子进行检测。理想的水盐度应保持在26至32‰之间,雨后短时间内也不应低于20‰;溶解氧保持在5mg/L以上;氨氮保持在0.1mg/L以下;pH值应在7.8至8.4之间;池水上层不得检出硫化氢,而池底的含量应在0.01mg/L以下。如果氨氮或亚硝酸盐超标、有机质过多,建议使用“底改素”、“多效底改颗粒”、“护水解毒宝”等产品来调节水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