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鳞鲳的鱼种培育技术

养殖信息
2025-01-24 23:23:26
0

细鳞鲳鱼种的培育是将幼鱼育成可越冬的成鱼,通常规格为6至9厘米的过程。最常见的培育方法包括池塘、水泥池、网箱及湖湾等,通常前期在池塘培育,后期转至水泥池或土池进行越冬。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一养殖方法。

鱼种前期培育

鱼种的前期培育通常在池塘内进行,这一阶段从放养夏花鱼种开始,直到进入越冬池的过程。

池塘条件

池塘的基本条件应与鱼苗培育池相似,建议面积为2至5亩,水深在1.5至2.0米之间。

放养前准备

在放养夏花鱼种之前,必须对池塘进行彻底消毒,并清除潜在敌害。施用充足的基肥以改善水质,使鱼种能够充分摄食天然饵料。一般在放养前的5至10天,应施加混合堆肥或畜禽粪等,基肥量应略高于鱼苗池。

放养密度

根据夏花鱼种的规格、池塘大小、水位深浅、以及水质等情况,合理控制放养密度。条件良好的池塘每亩可放养2万至3万尾,条件一般的池塘则每亩放养1万至1.5万尾。被放养的鱼种应健康、无病,鳞片完整,活动能力强,并且规格均匀。

投饲管理

为促进细鳞鲳鱼成长,需适时调整饲料种类、投饲量和投饲次数,这是确保鱼种快速生长的关键技术。

饲料种类

在鱼种放养初期,由于其体型较小且摄食能力差,宜使用4号粉与少量血粉混合投喂。随着鱼种的生长,可以逐步过渡到人工配合颗粒饲料。细鳞鲳鱼种对饲料中粗蛋白质含量的要求大约为30%。在饲料配方的选择上,可以根据当地情况灵活调整,早期饲料应多含动物性蛋白,随着鱼体生长,逐渐增多植物性蛋白,以降低成本。

投饲技术

投饲是一项关键性日常工作,其技术水平会直接影响鱼种的生长及饲料利用效率。应遵循“定时、定位、定质、定量”的基本原则。

投饲次数和时间

建议每天进行2至3次投饲,固定时间进行,例如早上8至9时和下午2至3时。如遇气温较高,可适当推迟下午投饲时间。若早晨发现鱼浮头,需等1至2小时后再投饲。

投饲方法

在鱼种下塘初期,使用混合粉饲料诱导摄食。经过一周后,鱼种可集中在指定地点摄食,届时可使用颗粒饲料。通常需搭设食台,以保持良好的投喂环境。

投饲量

投饲量应控制在适宜范围,确保鱼种能在1至2小时内吃完。若留存过多需适量减少投喂量,反之亦然。投饲时应根据天气与水质的情况,灵活调整。

日常管理

日常管理应以水质管理为重点,包括巡视、加强水质管理和预防疾病。

巡塘

每日进行水质巡查,注意水色和鱼的动态,尤其是浮头情况,并结合投喂检查鱼的食欲。

细鳞鲳的鱼种培育技术

水质管理

养殖过程中,水质的维护至关重要。需定期换水、加注新水,提高水中的氧气含量,并在高温条件下配备增氧设备以防鱼种缺氧。

防病工作

定期清理食台,保持池塘卫生。每2至3天清理一次,每月使用漂白粉消毒一次,以防止疾病。

鱼种出塘与越冬

在培育至10月中旬后,鱼种应及时出塘以进行越冬,避免因气温降低造成的冻伤和死亡。出塘前需停止投饲4至5天,并进行拉网锻炼。

选择晴朗、无风的天气,水温在20℃以上进行出塘操作,确保鱼种健康并及时转入越冬池。消毒时可使用适当浓度的药物进行处理,以确保鱼种的存活率。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