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囊肿病是一种严重影响养殖牙鲆的病毒性疾病,主要由虹彩病毒科的淋巴囊肿病毒(Lymphocystisvirus,缩写为LCV)引起。该病毒呈正二十面体结构,直径在200至250纳米之间,是一种DNA病毒,具有对乙醚、甘油及热敏感的特性,能够在低温和干燥环境中保持稳定。病毒可在不同的细胞株上复制,最适合的生长温度为23至25摄氏度,当感染鱼类的真皮结缔组织中的间叶细胞受到病毒攻击时,会形成囊肿。
淋巴囊肿病毒可感染包括海水、淡水及半咸水在内的超过100种鱼类,主要对鲈形目、鲽形目和鲀形目鱼类的影响最为显著。这是一种全球性鱼病,广泛分布于欧洲和北美洲,澳洲、非洲及亚洲地区也有报道。随着我国工厂化养殖的迅速发展及养殖品种的流通,该病在我国的蔓延速度也在加快,特别是沿海地区的高密度养殖更易爆发此病。
成熟的淋巴囊肿细胞在破裂后会释放病毒,通过水流、鳃或损伤的皮肤以及鳍部侵入鱼体,也有可能通过口腔感染。高密度养殖和鱼体的外伤都增加了感染的风险。尽管淋巴囊肿病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慢性病,对鱼类的直接影响相对较小,导致的死亡率较低,但在某些养殖场,发病率可以高达80%以上,造成相当大的经济损失。
感染此病的牙鲆在发病时通常表现出食欲减退和生长缓慢的症状,体态瘦弱并失去经济价值。严重感染的个体几乎不会进食,并且死亡率较高。病鱼的头部、皮肤、鳍、尾部及鳃上会出现单个或成群的珠状肿物,颜色可能为乳白色、粉红色或淡灰色,成熟肿物还可能轻微出血。该病的病理切片显示,囊肿细胞在组织切片中相互挤压、形成不规则形状,细胞体积可能增大至正常的100倍,且细胞质内含有许多异质性的包涵体。
与野生牙鲆相比,养殖牙鲆的抵抗力普遍较弱,易受感染。
高密度养殖环境下,牙鲆的皮肤易受损,增加了感染淋巴囊肿病的可能性。
国际及地区间鱼苗和亲鱼的流通也是病毒传播的重要因素。例如,1997至1998年间,山东威海地区因为引进韩国的牙鲆亲鱼而引发大规模的淋巴囊肿病疫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可通过肉眼观察鱼类进行初步诊断。不过,在发病初期可能会与小瓜虫病、孢子虫病混淆,可以通过显微镜检出后两者的虫体。
通过进行组织切片并使用电镜观察,可以确诊淋巴囊肿病,切片中明显可见大量的病毒颗粒。
针对目前没有明显疗效的治疗药物,预防是控制淋巴囊肿病的主要策略。
应加强苗种、鱼种及亲鱼的检疫措施,以切断疫源。
对鱼池进行彻底清塘,育苗水需经过紫外线或臭氧消毒,以保持池内环境卫生。
在高水温期间,减少放养密度,及时分池,以增强鱼类的抵抗力。
在人工清池时尽量减少鱼体受伤的可能,操作后可使用抗生素药浴以防继发感染。
发现病鱼后应及时捞出并销毁,避免与健康鱼只及水源接触。
发病池应全池洒消毒药物,以预防细菌感染加重病情,并可通过过氧化氢药浴使病鱼体表囊肿消失,取得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