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关节炎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鸭病,其主要症状以关节性肿胀为主。常见发病关节为跗关节,其次是膝关节、髋关节和趾关节。发病后,关节会出现肿胀,呈紫红色,触摸时有热感。病初阶段,局部较软,随着病情加重,关节逐渐变硬,导致鸭只严重跛行或完全无法行走。此外,病鸭的采食量减少,体质逐渐消瘦,死亡率随之增加。
该病的发生与鸭群的饲养管理密切相关,因此在饲养管理中应高度重视。为了有效预防,应采取“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并进行严格消毒。同时,种鸭场需对种蛋和孵化设备进行全面消毒,以防止该病的垂直传播。此外,应避免饲料污染,特别是鱼粉和肉粉,需进行细菌学检验。还需要清除鸭舍内及运动场上的尖锐异物,以防外伤感染。
此病是由多种细菌造成的,因此治疗时需选用合适的抗菌药物,如土霉素和卡那霉素。对于轻度感染和症状较轻的鸭群,可以将药物混入饲料或饮水中;如病情严重,应进行全群肌肉注射。
土霉素碱的使用比例为0.08%~0.1%,需均匀拌入混合饲料中,连续治疗5~7天。
卡那霉素注射液每支10ml含药量1g,可供50~100只病鸭进行肌肉注射,每天1次,连续治疗2~3天。
鸭滑腱症,又称骨短粗病,主要发生在1~3周龄的雏鸭中。病初,雏鸭的两腿轻度弯曲,逐渐发展为“O”形或“×”形弯曲,走路不稳,采食量减少,生长发育迟缓。伴随症状,胫跖关节与跗关节增粗,严重病例的腓肠肌腱可能完全滑出关节,这也是病名“滑腱症”的由来。
雏鸭时期,应确保每千克饲料中含有40~50mg的锰、2000mg的胆碱、55mg的烟酸、88mg的生物素、2.6mg的维生素B1、0.16mg的硒以及0.6%的钙与磷含量。
在管理方面,需要控制适宜的饲养密度,保持良好的通风和清洁卫生,防止环境潮湿。同时,可考虑将网上饲养改为地面散养,对于病情严重的病例,应立即淘汰。
鸭佝偻病在雏鸭和中鸭中初期表现为生长迟缓、走路不稳和步态僵硬,常常出现蹲卧现象。长骨头末端增粗和骨质疏松的症状尤为明显,其中跗关节表现最为严重;鸭喙变软、易扭曲变形,影响啄食。对于成年母鸭,常见的症状包括产蛋量减少、蛋壳变薄易碎,产生软壳蛋和无壳蛋,严重的,可导致瘫痪。
在鸭的日粮中应包含足够的钙、磷和维生素D3,并重视钙磷的平衡,尤其在舍饲期间需保持良好的保温、光照与通风,防止地面湿潮,饲养密度应适中。
在阴雨季节和产蛋高峰期间,应注意增加钙、磷和维生素D3的补充。此外,病初时及时调整钙、磷含量,并补充大量的维生素D3制剂,每天可补加鱼肝油1~2次,持续5~7天,以促进康复。
上一篇:棚栽樱桃病虫害防治措施解析
下一篇:1-3年大樱桃树的养护与管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