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全国各地代料香菇行业的迅速发展,代料香菇的供应量快速增加,但价格却逐渐下降,导致菇农面临增产但增收困难的困境。为了改善这一现状,我们引导农民尝试种植袋料黑木耳,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然而,在栽培过程中,菌棒烂棒现象严重,轻则减产,重则绝收。因此,笔者根据多年的研究与观察,归纳分析了黑木耳菌棒烂棒的原因以及应对策略。
许多菇农常常选择在段木上表现良好的菌株栽培黑木耳,却不进行适应性和抗霉性测试,结果导致菌种不适应新环境,发菌缓慢,从而引起杂菌感染,最终导致烂棒。
在栽培过程中,接种时间的安排至关重要。若春季接种时间过晚或秋季接种时间过早,会导致养菌期间超过适宜温度,造成菌丝死亡或杂菌感染,甚至在出耳期间遭遇高温,影响萌发和生长。
在发菌阶段,温度控制不当会导致菌丝死亡、杂菌感染。同时,不良的通风环境和高温也会影响菌丝的活力,增加感染风险。
耳棚内如未清理干净,残留的污染物会成为杂菌繁殖的温床,造成菌棒腐烂损失。
在木耳原基形成期,若浇水过早或者水分过多,将导致感染或细胞破裂,严重影响生长。
耳棚选址不当或通风不及时,容易造成缺氧现象,使菌丝活力下降并促进杂菌生长。
若未及时采收黑木耳子实体,可能导致质量下降和霉菌感染,影响经济效益。
选择菌龄在35至45天的黑木耳菌种,发菌良好、菌丝洁白、抗病性强且产量高,以确保栽培成功。
合理安排黑木耳的接种期,根据地区气候条件灵活调整,确保在适宜时机进行接种。
在黑木耳发菌阶段,保持适宜的温度和通风,确保菌丝活力,从而减少杂菌感染的风险。
不同生长阶段对湿度和通风的需求不同,及时调整管理措施,保持相对湿度和通风良好,以促进健康生长。
合理安排采收时间,确保在八分成熟时进行采收,避免过早或过晚影响品质。
通过上述对策的实施,菇农可以有效降低黑木耳菌棒烂棒现象的发生,从而实现增产增收的目标。
上一篇:黑木耳的栽培技术之上堆发菌
下一篇:母猪布鲁氏菌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