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片形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牛羊反刍兽的蠕虫病,亦称肝蛭病。虫体呈棕红色,长20至75毫米,宽10至13毫米,主要寄生于牛羊的肝脏胆管中。该病会导致动物消瘦、贫血、水肿、发育生长迟缓及功能障碍,严重时可导致牛羊大量死亡,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海城地区的肝片形吸虫病呈地方性流行,尤其在秋末初春时发病较多,特别是在3至4月份。经过一冬的饲养,春季掉膘时开始发病,颈部水肿现象在刮南风时更为明显,俗称“南风嗉”。1984年秋季在孤山镇松坨和叶家检查时,发现27头黄牛中有8头带虫,污染率高达26.7%。这表明海城地区肝片形吸虫病的感染率非常高,呈现慢性虫经过,一旦环境条件变化或牛体抵抗力降低,就会出现临床症状并发病。
肝片形吸虫在胆管内寄生并产卵,虫卵随类粪便排出体外。在温暖潮湿且有适量水分的条件下,虫卵孵化成毛蚴。毛蚴在水中游动时遇到中间宿主——椎实螺,便发育成尾蚴。毛蚴到尾蚴的发育时间长达50至80天,一个毛蚴最终可以发育成100个甚至上千个尾蚴。尾蚴离开螺体后迅速变成囊蚴,囊蚴会粘附在草上或游于水中。牛羊在吃草或饮水时吞食囊蚴而被感染。囊蚴最终进入肝胆管发育为成虫,整个过程需要2至4年,成虫的寿命为3至5年,但一般在1年左右就会被牛羊自然排除。
肝片形吸虫病多见于夏秋季节感染,此时动物的营养状况良好,常不表现出症状。然而,入冬后,特别是初春时,营养状况不良时,临床症状逐渐显现。牛的症状通常呈慢性经过。虫体到达肝脏时往往不显症状,但随着虫体的成长,症状日渐明显。常见症状包括食欲不振或异嗜、下痢、周期性瘤胃鼓胀、前胃弛缓、被毛无光、贫血消瘦。最终可能出现颈下、胸下、腹下冷性水肿,病牛衰竭甚至死亡。
驱虫不仅能治疗肝片形吸虫病,也是积极的预防措施。由于该病常发生于10月份至次年5月份,因此春秋两次驱虫是防治的必要环节。这不仅能杀死当年感染的幼虫和成虫,还能消灭由越冬囊蚴感染的成虫。在饲养育肥牛时,无论季节如何,风骚入黄牛后都应普遍进行一次驱虫。可选用的驱治肝片形吸虫的药物包括:
定期收集平时和驱虫时排出的粪便,进行堆积发酵,以杀灭虫卵。
配合农田水利建设,填平低洼水潭,杜绝椎实螺栖生处所,放牧时应防止牛羊在低洼地、沼泽地饮水和食草。
上一篇:育肥牛饲料的最佳配方解析
下一篇:牛的“倒嚼”现象及其解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