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播越冬甘蓝的栽培通常是在9月份进行苗期管理,而在11月份利用棉花、水稻、果园以及地瓜等晚茬地块进行定植,直至4月中旬进行收获。每亩的经济收益大约可达到3000元,因此这种种植方式受到广大农户的青睐。然而,由于在播种到收获的较长时间内处于低温环境,越冬甘蓝在此期间容易出现早期抽薹的现象,这不仅影响其食用价值,也会导致产量下降。那么,越冬甘蓝为何会出现早期抽薹呢?
早期抽薹的主要原因是甘蓝幼苗在叶片数量和茎粗达到一定标准(约0.6-1.6厘米)后,经历一定时间的低温(0℃至15℃),便进入了春化阶段并形成了花芽,导致在次年春季抽薹。尽管国内外的研究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大量实验,但由于抽薹现象的复杂性,至今尚未找到彻底的解决方案。目前,防止未熟抽薹的主要技术措施是控制植株的生长大小,以避免其感受到足够的低温而产生花芽。
应该严格控制播种和定植的时间。播种最好在9月下旬进行,过早播种会增加抽薹的几率;而定植时间过早,则因大田的营养面积较大,使幼苗生长较快,导致越冬植株过大,进而增加未熟抽薹的风险。通常来说,晚播有利于减少抽薹的几率,但也需要注意晚播可能对甘蓝的安全越冬产生负面影响。
选择冬性强且不易未熟抽薹的甘蓝品种是重要的。例如,冬春2号和逢春等品种在栽培过程中不易产生抽薹现象。冬春2号通常在9月底育苗,并在11月初进行大田移栽,此品种抗低温能力强,能够耐受零下16度的低温而不出现未熟抽薹。因此,为了避免早期抽薹的发生,种植者应优先选择信誉良好、推广时间较长的甘蓝品种,这将直接影响丰收的保证。
在苗期的施肥方面,若施肥过量可能导致植株过大,进而在越冬时受到低温的影响而提前抽薹。因此,在定植后应减少肥水的施用,以防止冬季苗生长过旺,从而降低早期抽薹的概率。
在确保控制未熟抽薹的同时,想要实现高产还需关注其他技术措施。例如,越冬甘蓝对追肥的要求非常严格,合理掌握追肥的时机是防止早期抽薹的关键。随着春季温度的升高,植株的生长速度也会加快,这时合理的追肥可以促进生长,确保营养生长超过生殖生长,从而有效避免早期抽薹并保证最终形成良好的结球状态。在春季干旱时,适当增加浇水次数也是非常必要的。
上一篇:夏季孕猪养殖技术要点
下一篇:低成本生态养猪的概念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