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和集约化程度的提升,现代养猪生产逐渐引入了仔猪3至5周龄的早期断奶技术。然而,早期断奶的仔猪因营养和饲养环境的影响,容易出现消化不良和腹泻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它们的生长和抗病能力,甚至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本文将从仔猪的营养生理特点入手,探讨仔猪非病原性腹泻的成因及其防治措施。
仔猪在20日龄时体重达到初生重的5倍,蛋白质沉积量高达每千克体重9至14克,而成年猪仅为0.3至0.4克。到60日龄时,仔猪体重为初生重的17.5倍,其钙和磷的代谢同样活跃,显示出仔猪对饲料营养的高需求。
仔猪的消化道相对较短且体积小,随着日龄的增加才逐渐增长。初生时,仔猪的胃重仅为4至8克,约占成年猪的1%。
3周龄前的仔猪主要分泌的酶用于消化母乳,其他消化酶(如胰蛋白酶和淀粉酶)的含量较低,通常不足成熟消化酶含量的50%。因此,仔猪对植物性蛋白和淀粉的消化能力较弱。
仔猪胃内酸度较低,不仅影响植物蛋白的消化,而且肠道微生物区系易失衡,从而导致腹泻现象。
由于仔猪皮毛稀疏、皮下脂肪少,其体温调节机制不健全,容易受到温度变化的影响,因此需加强保暖措施。
由于仔猪各项生理功能尚未成熟,各种外部刺激都会对其产生影响,非病原性腹泻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包括营养和饲养环境因素。
仔猪消化酶分泌少,胃酸不足,若饲料中蛋白质含量过高,会导致消化不良和腹泻。
某些抗营养因子会影响饲料消化和肠道吸收,进而引发腹泻。
某些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缺乏,会导致仔猪消化不良,增加腹泻风险。
不适量的纤维素会对仔猪的肠道造成机械损伤,引起腹泻。
应激性腹泻多因环境变化引起,仔猪在应激状态下,消化道功能紊乱,造成腹泻。
应选择含有优质动物性蛋白质的饲料,限制植物蛋白的使用量,并进行加工处理,以保持适宜的蛋白质水平。
确保饲料中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添加量充足,以防止因缺乏而导致的消化不良。
使用酸化剂可促进饲料蛋白质的吸收,提高养分利用率。
外源性酶的添加可帮助提高饲料的消化率和吸收率,降低腹泻发生率。
益生素在胃肠道内能够抑制病原菌的增殖,提高仔猪的健康水平。
从7日龄起补饲,增强胃肠道功能,提高断奶后的适应能力。
保持适当的圈舍温度与湿度,减少温度突变,做好环境卫生。
一般建议在35日龄进行断奶,以减少腹泻风险。
在断奶前逐步减奶,以降低应激反应。
断奶后应逐步调整饲料,以减少消化负担。
综上所述,适当的营养调控和严格的饲养管理可以有效减少早期断奶仔猪的腹泻发生率,提升其生产性能。因此,养殖户应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制定饲料配方,为仔猪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从而实现优质的生产效益。
上一篇:冬春茬蔬菜打药避开中午
下一篇:应对寒潮对生猪生产的技术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