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的整个生育期都可能受到疾病的影响,初期,叶片上会出现灰褐色或黄白色的圆形小病斑,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病斑会逐渐扩展成直径0.3至1厘米的圆形或近圆形大斑。病斑边缘呈绿色,中央则为灰白色或黄白色,并且会略有凹陷,变得脆弱易破。在湿度较大的情况下,病斑背面还可能产生浅灰色的霉状物。如果病害严重,这些病斑还会相互融合,导致叶片枯死。
引起这种病害的病原为芥假小尾孢(Pseudocercosporella capsella),它属于半知菌亚门真菌。曾被称作的异名包括芸苔尾孢(Cercospora brassicae)及白斑小尾孢(Cercosporella albo-maculans)。其繁殖体主要生长在叶片的两面,尤其是在叶面,子座清晰可见,由无色细胞构成。分生孢子的细胞梗通常呈弯曲,且无色,通过气孔伸出,基部略粗,向上渐细。
这种病害主要通过菌丝或菌丝块依附在病叶上,或借助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上进行越冬。到了翌年,分生孢子会借雨水飞溅传播到油菜叶片上,病斑形成后也会产生新的分生孢子,在风雨的影响下进行多次再侵染。该病对温度的要求并不是严格,5-28℃均可发病,适宜的温度区间为11-23℃。在生育后期,低于5℃的温度会加剧病害扩展,尤其是大雨或暴雨后,湿度增高促进病害流行。一般来说,该病害在北方油菜区的高发期为8至10月,而在长江中下游及湖泊附近的油菜区,春秋两季均有发生,尤其是在多雨的秋季。
为了有效防治该病害,可采取以下措施:
选用抗病性较强的油菜品种是预防该病害的有效措施。
进行3年以上的轮作,平整土地,减少田间积水,可以降低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采取适时期播种,增加基肥的投放,尤其是对于中熟品种而言,适期早播效果更佳。
在病害初期可喷洒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等。此外,根据地区的抗药性情况,适当更换使用不同的杀菌剂,以确保防治效果。每667平方米的播种地喷洒50-60升的药液,间隔15天喷洒一次,共进行2-3次防治。
通过采取以上措施,可以有效地控制油菜白斑病的发生,为油菜的健康生长保驾护航。
上一篇:如何防治水稻稻飞虱
下一篇:母猪便秘的成因及其药物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