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哺乳期子猪死亡的原因对于提高养殖效益至关重要。以下是导致子猪死亡的主要原因及其防范措施。
初生子猪调节体温的生理机能尚未完善,且由于毛发稀少、皮下脂肪不足,在保温条件差的环境下,子猪极易因寒冷而冻死。
母猪若母性较差或产后身体状况不佳,容易导致环境不安静。这种情况下,弱小的子猪可能无法及时躲避,从而被母猪压死或踩伤。此外,低温猪舍与过厚垫草也可能造成此类情况。
哺乳子猪面临多种疾病威胁,常见病症包括肺炎、下痢、低血糖等。这些疾病会显著增加子猪的死亡率。
若母猪产奶不足且无法通过催奶措施改善,子猪则可能因饥饿而死亡。同时,母猪的乳头损伤、食欲不振及子猪数量过多,都会导致饥饿状况。
在应激条件下(如环境拥挤、空气质量差等),子猪可能出现咬尾或咬耳的不良行为,导致细菌感染而死亡。此外,一些母猪因营养不良或口渴产生咬吃子猪的现象。
子猪的初生重对其存活率具有显著影响。研究表明,初生重不足1公斤的子猪,其死亡率高达44%至100%。随着初生重的增加,死亡率则逐渐降低。
通过采取前低后高的饲养策略,可以在母猪妊娠前期适度降低营养水平,而在妊娠后期增加营养供给,提高子猪的初生重。
对假死子猪进行及时的急救至关重要。应清除其口鼻部的黏液,并采取适当的方法刺激其呼吸。
注重保温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哺乳子猪的存活率。设定适宜的温度和采取合适的保温措施是关键。
提高饲养员的素质与责任心,确保在母猪分娩前后及时护理,并在分娩舍内设置护子栏,减少子猪被压的风险。
初乳对初生子猪至关重要,能够帮助其获取免疫力,减少疾病风险。因此,确保子猪出生后尽早摄入初乳非常重要。
通过人工固定奶头,避免强势子猪抢食;在必要时,将多余子猪寄养给其他母猪,以保障所有子猪获得充足的营养。
对新生子猪进行补铁可以防止缺铁性贫血,促进健康成长。同时,提供适当的饲料以增强子猪的体质和生长速度。
对于有咬子恶癖的母猪,采取措施如带防护口罩和保证其妊娠后期的营养充足,以降低咬伤风险。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可以显著降低哺乳期子猪的死亡率,提高养殖效率。
上一篇:葡萄渣作为猪饲料的效果显著
下一篇:春季注意防范猪只增生性肠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