茼蒿霜霉病是一种主要影响叶片的植物病害。在早期阶段,病害通常出现在植物下部的老叶上,表现为淡黄色的近圆形或多角形病斑,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斑逐渐扩散到植物的中上部。后期病斑呈现黄褐色,严重情况下,病斑会连接成片,导致叶片变黄并枯死。湿度较大时,病斑的背面还可能出现白色霉层。
茼蒿霜霉病的病菌侵染最适宜的温度为15到17摄氏度,并且需要85%以上的相对湿度。在秋季,昼夜温差较大、长时间结霜,或是多雾、多阴雨的气候条件下,病害发生的概率较高。
除了气候条件,种植密度过大、植物群体过于繁密、氮肥施用过量、通风透光不良,以及灌溉不当或排水不良等因素,都会进一步加重病害的发生。
进行与非菊科蔬菜的2到3年轮作,可以有效减少病害的发生。同时,合理的种植密度能够避免植物过于密集,提高通风和散湿能力。
适量施用基肥及有机肥,追肥时应控制氮肥的用量,以防植物徒长。此外,灌溉时应避免大水漫灌,及时处理大雨后的积水,以降低湿度。
在种植前,可以用35%甲霜灵进行种子拌种,使用量为种子量的0.2%到0.3%。在生长期间,可以选择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2%克霉可湿性粉剂700倍液、72.2%普力克水剂1000倍液或者64%杀毒矾500倍液进行喷洒,每7到10天喷药1次,连续防治2到3次。
如果在棚内种植,可采用百菌清烟剂进行熏蒸,每亩用药350克,以增强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