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荬菜(学名:Lactuca indical. L.),也被称为苦菜、鹅菜和山莴苣,是一种经过多年驯化的野生植物,现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流行的高产饲料作物。除了在我国的广泛种植外,它还分布于日本、朝鲜、印度与俄罗斯等国家。苦荬菜的适应性强,产量高,营养价值丰富,时鲜嫩多汁,是各种畜禽及鱼类的美味饲料。
苦荬菜属于菊科山莴苣属,是一年生或越年生的草本植物。植株高度在1.5到3米之间,根系为直根系,主根纺锤形,分枝发达,深达2米以上。植物体内含有白色乳汁,茎部粗壮,分枝较多,光滑或略带毛。叶子形态多样,基叶丛生且无柄,茎叶互生,通常抱茎,叶缘平滑或有锯齿。其花序呈圆锥状,舌状花为淡黄色,瘦果呈椭圆形且带有冠毛,千粒重1-1.5克。
苦荬菜喜温暖湿润的气候,具有耐寒和抗热的特性。当土壤温度达到5-6℃时,种子即可萌发,15℃以上生长加速,在25-35℃的温度条件下生长最为迅速。即使在35-40℃的炎热夏季,只要保持水肥供应,苦荬菜依然能够旺盛生长,产量极高。另外,成熟的苦荬菜可抵抗-5至-7℃的低温。虽然苦荬菜对水分要求较高,但不耐积水,适合种植在排水良好的肥沃壤土上,且能够耐受轻度盐碱土壤。
苦荬菜的种子小且轻,播种前需进行精细整地,以提升出苗率。春季播种时间为2月下旬至3月下旬,南方亦可选择秋播。推荐采用条播、穴播或撒播的方法,条播行距应保持在25-30厘米,每亩用种量为0.5-0.8公斤。育苗移栽的话,苗床与大田的面积比例为1:5,行株距为25-30厘米×10-15厘米,播深约2-3厘米。
由于苦荬菜生长速度快,需肥量大,每亩应施用2000-3000公斤的腐熟农家肥作为底肥。每次刈割后需追施10-15公斤的尿素或复合肥,以促进再生。
密植能够有效提高产量,稀植会导致茎杆老化,降低品质。苗高4-6厘米时,应及时中耕除草。每次刈割后要进行追肥和灌水,主要病虫害是蚜虫,可以使用专门的杀虫药进行喷施。
苦荬菜生长迅速,春播在5月上中旬即可开始首次刈割,之后每隔20-25天收割一次,全年可达5-8次。可选择剥叶或整株刈割,通常在株高40-50厘米时进行,留茬高度保持在5-8厘米,以促进再生。此外,苦荬菜的花期较长,种子成熟不一致,因此应随时进行采收。
苦荬菜的鲜草产量极高,根据种植条件,每亩可达5000-7500公斤,最高可达10000公斤。营养成分丰富,干物质中粗蛋白质含量为30.5%,粗脂肪15.5%,粗纤维9.7%,并富含多种维生素及矿物质。它的叶片鲜嫩多汁,虽略带苦味,但口感极佳,猪、兔、禽等动物尤其喜爱,马、牛、羊也乐于食用。
除了用作青饲,苦荬菜还可进行青贮或加工成干草粉。青饲喂猪能显著节省精料,促进母猪的繁殖力和泌乳力,同时提高大猪的健康状态,减少便秘现象;小猪则能更快增重。青贮后的苦荬菜呈黄色,有芳香的味道,且猪、兔等动物对其特别青睐。
总体来看,苦荬菜可以分期播种,实现分批采收。从4月至9月可以持续收割,确保饲养场的青绿饲料供应平衡,提高养殖的经济效益。
上一篇:中国地方猪品种介绍-东北民猪
下一篇:怎样防制猪痢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