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菇在种植过程中,常会遭遇到菇片发黄以及子实体出现黄斑的情况。这不仅影响了平菇的质量,还影响了产量,让许多菇农感到困扰。即使喷洒了多种杀菌剂,效果也往往不理想。从多年的种植经验来看,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操作管理不当造成的。单纯依赖药物防治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菇农应着重改善菇棚的通风管理及温湿度调控,并结合喷药措施,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在菇棚中,平菇子实体发黄的常见原因之一是通风不良。尤其在低温季节,许多菇农为了保温,往往减少通风孔的数量或缩小其尺寸,导致棚内二氧化碳浓度过高,湿度增大。这种环境下,平菇所需的氧气供应受到限制,从而引发假单孢杆菌等细菌的侵染,最终导致菇片发黄甚至菇体死亡。因此,菇农在保持菇棚温度的同时,必须注意通风以补充氧气,结合喷洒药剂如万消灵,增强防治效果。
在平菇生长期间,温度与喷水频率的关系密切。温度越高,喷水次数应随之增加;相反,温度较低时,喷水频率则应减少。有些菇农错误地认为低温有利于平菇的生长,长时间维持低温会导致培养料的温度过低,甚至使菌丝进入休眠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喷水要特别谨慎。因为在低温下过量喷水,会抑制平菇子实体的新陈代谢,削弱其抗病能力。如果夜间室温在5-8℃之间,喷水应仅限于中午气温较高时进行。
一些菇农习惯性地昼夜打开通风孔,这不仅可能导致棚内温度骤降,甚至逼近0℃,还会使菇体处于休眠状态,水分摄取减少。若此时大量喷水,平菇难以吸收水分,水滴滞留在菇片表面,最终导致菇片发黄、黏滑,甚至死亡。尤其在傍晚天黑前的喷水行为更不可取。因此,当棚内温度低于5℃时,应暂停喷水,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上一篇:影响猪肉品质遗传的因素
下一篇:优良地方猪种――小梅山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