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归根腐病,又称烂根病,是当归在生长发育期间面临的主要病害之一,对其产量和品质造成显著影响。
该病害主要危害根部和茎部。发病初期,植株根部组织呈现褐色,随后腐烂成水浸状,最终只剩下纤维状的空壳。茎部也会出现褐色水渍状,导致地上部分生长停止,植株矮小。叶片上会出现椭圆形的褐色斑块,严重时叶片枯黄下垂,甚至整株死亡。
该病的病原菌为镰刀菌属真菌(Fusarium avenaceum(Fr.)sacc),属于半知菌亚门。其分生孢子有两种大小,大型孢子呈镰刀形,多胞,有1至5个隔膜;小型孢子则为卵圆形,假头状着生,单孢。
病原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病田土壤或当归种苗上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通常在5月初开始发病,6月时危害最为严重,7、8月份达到发病高峰,9月份因气温下降,病势逐渐减轻。病菌在土壤中主要集中在耕作层,高温和高湿的环境有利于病害的发生。此外,地下害虫活动频繁,根部伤口增多,也会促进病害的发生。连作会加重病害的发生。
为有效防治当归根腐病,可采取以下措施:
选择排水良好、透水性强的砂质土壤作为栽培地,并实行高垅栽种和轮作。
在移栽前,使用70%五氯硝茎苯或70%敌克松等农药进行土壤处理。
选用健壮无病的种苗进行移栽,移栽前用1:1:150的波尔多液浸泡10至15分钟,晾干后栽植。育苗时可用多菌灵、托布津按种子重量的0.3%至0.5%进行拌种。
应及时拔除病株并集中烧毁。在病穴中施加一撮石灰粉,并用50%退菌特600至1000倍液或50%托布津800至1000倍液全面喷洒病区,以防蔓延。
加强田间管理,适当增施磷钾肥,及时中耕除草,以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
上一篇:当归的采收与加工方法探讨
下一篇:当归的产地与加工工艺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