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地老虎是一种常见的害虫,其成虫体长通常在14至19毫米之间,翅展达到32到34毫米。成虫的体色为黄褐色或灰褐色。前翅呈灰黄色,虽然翅面上的横线并不明显,但肾状纹、环状纹和棒状纹则相对清晰可见,翅中央及外缘呈暗褐色。后翅为白色,前缘略显黄褐色。
黄地老虎的卵呈半球形,直径约0.5毫米,卵壳表面有16至20条纵脊纹。幼虫在成长后体长可达33至43毫米,呈现出光泽的黄褐色,身体表面较多的皱纹,颗粒状特征不明显。幼虫的臀板被中央的黄色纵条划分为两块大黄褐色的斑块。蛹的体长在15至20毫米之间,其第四腹节背面中央存在一些稀疏不明显的刻点。
黄地老虎以幼虫和少量蛹的形态越冬,通常选择寄主田和杂草地。在次年春季,越冬的幼虫会在3月中旬化蛹,并于4月上旬羽化为成虫。卵的盛发期通常在5月上中旬,而卵孵化则在5月中旬达到高峰。幼虫的为害高峰期集中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随后,成虫的高峰期依次出现在7月中旬、9月中旬和10月下旬。
黄地老虎的成虫具有较强的趋光性,雌蛾通常会在土壤表面、根茬、草秆及各种杂草的叶片上产卵,常常一窝卵呈串状排列。幼虫在白天主要隐藏,夜间出动寻找食物。初孵化的幼虫喜欢取食寄主植物的嫩叶和生长点,1至2龄的幼虫会在植物上留下小孔或缺口。进入3龄后,幼虫多在土壤表层取食茎基部,有时会咬断嫩茎,造成茎基的残缺。
当黄地老虎的幼虫数量较多时,问题会显得相当严重,大量幼苗的茎部会被咬断,导致植物枯萎和死亡。部分幼虫有时还会爬到幼苗顶部取食嫩头,造成更大的损失。第一代幼虫的为害程度通常与越冬基数及幼虫龄期密切相关,高龄幼虫的越冬量大,次春成虫数量也会随之增加,从而导致第一代幼虫的危害加重。黄地老虎对高温的耐受性较差,第二代的发生期恰逢炎夏,通常量较少;在中国华北、华东地区,第一代幼虫的为害情况往往更为显著。此外,这种害虫对雨水和湿度的要求较低,因此在干旱少雨的西北地区,黄地老虎造成的损害会更加严重。
上一篇:藤三七高效种植技术探讨
下一篇:细辛病虫害防治措施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