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黑斑病是一种严重影响菊花健康的病害,具有一定的危害性。本文将简要介绍该病害的症状、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供种植爱好者参考。
菊花黑斑病又称为褐斑病或斑枯病,普遍发生在各地。受影响的叶片最初出现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的紫褐色病斑,规模不一。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斑变为黑褐色或黑色,直径可达2至10毫米。病部与健康部的边界清晰,病斑的中心会变浅,呈现灰白色,并伴随细小黑点。严重时,仅有顶部2至3片叶子不受影响,而其他病叶则会提前枯萎,但不会立即脱落。
黑斑病的病原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受感染的植物残体上越冬,成为来年感染源。分生孢子器会释放大量分生孢子,通过风雨传播。多雨的秋季、密集的种植和不良的通风条件均促进了该病害的发生。不同品种的菊花抗病性存在差异,例如紫荷和鸳鸯对病害的抵抗力较强,而广东黄则容易感染。在进行分根繁殖时,从健壮植株的上部取芽扦插时的感染情况相对较轻。
在小面积种植时,可以通过人工摘除病叶并集中焚烧来减轻病害。此外,改善种植环境也非常重要。在病害严重的地区,应进行轮作,控制植株的种植密度,以促进通风和光照,并及时排除积水。
在发现病害时,可以使用100至150倍的波尔多液或500倍的80%敌茵丹可湿性粉剂进行喷洒。同时,可以将5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与80%敌菌丹500倍液混合喷洒。此外,使用45%百菌清和多菌灵混合胶悬剂1000倍液的防治效果优于单一药剂。
以上是关于菊花黑斑病的危害及防治方法的介绍,如果您有更好的建议或补充,欢迎在下方留言与我们分享。
上一篇:菊花黄萎病如何防治?
下一篇:菊花白粉病如何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