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是一种来源于拟层孔菌科真菌的干燥菌核,具有多种别称,如玉灵、茯灵等。它通常寄生在松树根上,外形与甘薯相似,颜色从淡棕色或黑褐色到内部粉色或白色不等。经过精制后,茯苓可以得到白茯苓或云苓,具有极高的栽培价值。接下来我们将探讨茯苓的高产栽培技术。
在茯苓菌丝的纯培养过程中,常使用土豆汁、松木屑和松木片作为综合营养源,也可以利用葡萄糖、蔗糖和米糠作为碳源,氨基酸和蛋白胨作为氮源。为满足茯苓对矿质元素的需求,培养基应使用天然水,而不是蒸馏水。
茯苓的菌丝体在10至35℃的温度范围内都能生长,最适宜的温度为23至28℃。当温度高于35℃时,菌丝体可能出现老化现象,而低于20℃时生长会减缓,0至4℃的低温可以有效保存菌种。
茯苓的菌丝体及菌核生长发育需要土壤湿度在20%左右,而子实体的形成则要求空气相对湿度达到70至85%。
茯苓适宜在PH值为3至7的土壤中生长,最佳的栽培土壤PH值为4至6。
适合茯苓生长的场地应选择海拔600至900米的山坡,坡度为15至30度,且要求背风向阳、土壤偏沙、具有良好排水性。栽培前最好清除地面上的杂物,挖深60至80厘米的窖,窖间距保持在20至30厘米。
栽培材料需要在前一年的秋冬季节准备,包括砍伐马尾松并晒干。待松木表面停止排脂并有清脆响声时,可以将它锯成65至80厘米长的木段,待用时放置在通风透光的地方。
菌丝引是通过人工纯培养获取的茯苓菌丝,推荐使用茯苓孢子进行制种。在适宜的环境中,利用新鲜菌核可以产生大量孢子,以备接种使用。
肉引选用新挖取的茯苓切片,应选中等大小、汁液丰富的个体,重量在250至1000克之间。
水引指的是已经带有菌丝的木段,用于接种。在准备接种木段时,需选择质地松软的干松树,并进行剥皮处理。
在晴天中可以进行菌丝引的接种,通过削尖木段的上端,将栽培种倒插进去,然后覆土3厘米以保护接种部分。
肉引的接种需要依据木段的粗细采取相应的放置方式,确保接种时苓肉与木段紧密贴合。
木引的接种需要根据木段的具体情况进行,每窖可用1至2节木引。接种后应特别注意防治白蚁对菌丝的伤害,确保茯苓的顺利生长。
当茯苓的外观呈黄褐色时即可进行采挖。选择在晴天进行采收,清洁掉泥沙后,分层排放以发汗,待水分干燥、苓皮起皱时可削去外皮。根据其内侧颜色,粉红色代表赤茯苓,白色则为普通茯苓。处理好的茯苓可切片或晾晒干燥,以保证其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