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茯苓,又称白余粮、刺猪苓、过山龙和冷饭团,是一种源自百合科植物光叶菝葜的干燥根茎。这种植物常见于我国的多个地区,如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四川和云南等地。土茯苓的主要药用部分是经过干燥处理后的根茎,具有解毒、除湿和利关节等多种功效。
土茯苓是一种攀援灌木,茎长约1至4毫米,光滑且无刺。其根状茎粗厚且块状,通常通过匍匐茎相连,直径为2至5厘米。土茯苓的叶子互生,叶柄长5至15毫米,约占叶子总长的3/5至1/4,具狭鞘,通常有两条细卷须。叶片呈薄革质,狭椭圆披针形或狭卵披针形,长6至12厘米,宽1至4厘米,叶尖渐尖,基部则为圆形或钝形,叶片的背面多呈淡绿色。
土茯苓的伞形花序通常单生于叶腋,常常具备超过10朵花。雄花序的总花梗长约2至5毫米,通常显著短于叶柄,且在总花梗和叶柄之间会有一个芽。雌花序的总梗长度大约1厘米,外形与雄花相似,但雌花的内花被片边缘无齿,含有3枚退化雄蕊。浆果直径为6至8毫米,成熟后呈黑色,并带有一层粉霜。土茯苓的花期为5至11月,果期则从11月至次年4月。
土茯苓的干燥根茎呈不规则块状,略呈扁圆柱形并且弯曲,通常分歧并有结节状隆起,长度约为5至15厘米,直径在2至5厘米之间。表面为土棕色或棕色,粗糙,并常见刀伤切口与残余侧根,上端留有茎痕。土茯苓的质地坚硬,不易折断,断面呈粗糙状且带有粉性,颜色为淡棕色。其气味微弱,味道甘淡。
土茯苓加工后形成的薄片呈长形,大小不一,厚度约为1至3毫米,边缘不整齐,颜色为淡棕色或淡黄色。表面有光滑或稍粗糙的质感。中间部分略具维管束点,观察时可见砂砾样的光亮,纵切时常可见花纹。导管的不规则形状以及富含粉质,微弹性使其在水润湿后手感光滑。其中,以淡棕色、粉性充足、纤维较少的品质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