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粉病是种常见的植物病害,尤其在寒冷地区时常发生。一旦感染,黑粉病将对韭葱等作物造成长期影响,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这种病害。从萌芽至成长期,黑粉病的病症主要出现在2至3叶期的幼苗上,因此早期防治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病苗的生长,黑粉病的症状逐渐显现。当苗高达到约15厘米时,叶片会出现微微的黄变,且第一、第二叶稍有扭曲和萎蔫。更进一步的观察会发现,叶子和未膨胀的鳞茎上会出现银灰色、稍微隆起的条纹。如果病情严重,条纹会逐渐发展为肿瘤状,并且当表皮破裂时,会散发出黑褐色的粉末。这一病害的独特之处在于感染后期的表现为银灰色的泡状肿瘤,内部充满黑褐色的粉末,使其与其他病害易于区分。
黑粉病的病原归属于担子菌亚门中的条黑粉菌属,常被称为洋葱条黑粉菌。其传播途径主要依赖于厚垣孢子的存活,这些孢子可以在土壤中存活很长一段时间,成为初次感染的主要来源。在种子发芽后的20天内,病菌可以通过子叶基部等部位侵入植物,随后再产生厚垣孢子,借助风雨或流水传播至其他植物。
黑粉病的发病条件与气温密切相关。一般播种后气温在10℃至25℃时会出现发病情况,而适宜的发病温度为20℃。一旦温度超过29℃, 黑粉病则不会发生。因此,了解适宜的气温范围对于有效防治黑粉病至关重要。
为了降低黑粉病的发生风险,可以采取如下防治措施:首先,建议在生茬地中育苗,以杜绝苗期的感病风险。其次,选用无病的大苗进行定植,以减少传播机会。此外,还可以通过药剂防治来有效控制病害传播。播种前,可使用商品甲醛稀释至50倍喷洒床面,每平方米喷洒75毫升稀释药液,或在捞种前按照每平方米用50%的福美双可湿性粉1克处理床土,达到防治效果。
综上所述,了解黑粉病的症状、传播途径及防治方法,是保障作物健康生长的重要环节。通过合理的管理措施,我们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黑粉病的发生。
上一篇:洋葱头的室内贮存技术研究
下一篇:洋葱秋季露地越冬种植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