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蓝夜蛾,又称甘蓝夜盗或甘蓝夜盗蛾,以幼虫为害作物。成虫体长15~25毫米,翅展42~45毫米,呈棕褐色,前翅有明显的肾形斑和环状斑,后翅外缘有小黑斑,里侧有一条白色细线。卵为半球形,初产时为黄白色,孵化前呈紫黑色。老熟幼虫体长可达50毫米,头部黄褐色,胸腹部暗褐色至灰黑色,腹面淡黄褐色,背面呈黄绿或棕褐色。
甘蓝夜蛾在北方地区一年发生2~3代,以蛹在土中越冬。成虫夜间活动,喜在高密植株上产卵,卵期为4~5天。幼虫共6龄,初孵幼虫群居于叶背,常将叶片咬成窗纱状。大龄幼虫白天潜伏,傍晚取食,老熟幼虫入土做土茧化蛹,越夏蛹历期达2个月,越冬蛹历期可达半年以上。
初孵幼虫群集叶背取食,残留表皮,形成窗纱状。3龄后可将叶片咬成孔洞,重则吃光,只留下叶脉和叶柄。幼虫还可钻入叶球咬食,排出大量粪便,导致叶球腐烂。
甘蓝夜蛾的适宜发育温度为18~25℃,相对湿度70%~80%。温度低于15℃或高于30℃,以及相对湿度低于68%或高于85%,均不利于其发生。蛹的适宜发育温度为20~24℃,土壤湿度以含水量20%为佳。
及时清洁田园,冬前深翻晒垡,以减少虫源。发现卵块和带幼虫的叶片,及时摘除。
在成虫发生期,设置黑光灯或糖醋盆诱杀。
在卵期释放赤眼蜂,每公顷90~120个放蜂点,每次释放30000~45000只,持续2~3次,以提高寄生率。在幼虫期,喷洒苏云金杆菌制剂可使幼虫感病死亡。
初见幼虫时开始防治,每隔5~7天喷药一次,直到控制病虫为止。可使用Bt乳剂1000倍液或48%乐斯本1000~1500倍液喷雾。
下一篇:甘蓝反季节种植的高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