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生此病。幼苗会出现水浸状腐烂,并伴有灰色霉层。成株感染通常从靠近地面的叶片开始,初期表现为水浸状,湿度较大时,病变迅速扩大,颜色由褐色变为红褐色。病株的茎基部腐烂后,会导致上部茎叶凋萎,病害从下向上扩展,或从外叶蔓延至内层叶,最终导致结球叶片腐烂。在贮藏期间,病害易于发生,表现为水浸状软腐,病部上生灰霉。
该病主要通过菌核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翌春,当环境条件适宜时,菌核会萌发并产生菌丝,菌丝上会长出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通过气流或雨水传播,形成芽管侵入植物并造成伤害,同时在病部产生分生孢子进行进一步侵染。该菌在5~30℃的温度范围内均可萌发,适宜的温度为13~29℃,相对湿度需保持在90%以上。当气温适宜且相对湿度连续保持在90%以上时,此病易于发生和流行。
加强保护地或露地田间管理,密切关注棚内的温湿度,及时降低棚内及地面的湿度。
在棚室栽培甘蓝的发病初期,可以采用烟雾法或粉尘法进行防治。例如,施用10%腐霉利烟雾剂,每亩使用200~250克,或喷撒6.5%甲霉灵粉尘剂或5%加瑞农粉尘剂,每亩使用1千克。
在棚室或露地发病时,应及时喷洒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福.异菌(灭霉灵)可湿性粉剂700~800倍液,隔7~10天喷洒一次,连续防治2~3次。
上一篇:结球甘蓝菌核病的无害防治方法
下一篇:早熟豆角与大葱复播栽培技术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