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纹夜蛾(Prodenialitura)又称莲纹夜蛾或莲纹夜盗蛾,是鳞翅目日夜蛾科的一种广泛分布的害虫。它们在中国的长江和黄河流域较为常见,主要出现在江西、江苏、湖南、湖北、浙江、安徽以及河南、河北、山东等省区。
斜纹夜蛾是一种杂食性害虫,主要为害多种蔬菜,包括白菜、甘蓝、芥菜、马铃薯、茄子、番茄、辣椒、南瓜和丝瓜等。幼虫在生长阶段,以整个植物为食,刚孵化出的小龄幼虫主要在叶背聚集,啃食叶片,而3龄以后则开始分散活动,侵害叶片和嫩茎。老龄幼虫更是能直接蛀食果实,严重时可将叶片吃光,对农作物造成重大损失。
成虫体长约14-20mm,翅展达到35-46mm,身体呈暗褐色,胸部背部有白色丛毛,前翅呈灰褐色并带有复杂的花纹。卵呈扁平半球状,最初为黄白色,后变为暗灰色,通常粘附在一起,上面覆有黄褐色绒毛。幼虫长约33-50mm,头部黑褐色,并有多变的胸部颜色,从土黄色到黑绿色不等,体表散布着小白点。此外,蛹呈红褐色,形态为圆筒状,尾部有一对短刺。
在中国华北地区,斜纹夜蛾每年发生4-5代,通过蛹在土壤下越冬。南方地区则可全年繁殖。长江流域通常在7-8月出现大量成虫,而黄河流域则主要在8-9月大发生。成虫具有强烈的趋光性,通常在夜间活动,每只雌蛾能产下3-5块卵,每块卵约含100-200个卵。卵的孵化适宜温度在24℃左右,孵化后幼虫会在5-6天内破壳而出。
有效控制斜纹夜蛾的生长和繁殖需要采取多种防治措施:
因地制宜地选择抗虫品种,以增加作物的抵抗力。
及时铲除田间和周边的杂草,收获后进行深翻整地,有效杀死部分越冬蛹。
利用黑光灯或糖醋盆等设备诱杀成虫,结合其他虫害的防治工作。
在幼虫3龄前采取点片发生的防治方式,可结合田间管理进行针对性处理,不必全田喷药。进入4龄后,因其夜间活动的特点,应在傍晚前后施药。可使用多种药剂,如5%锐劲特悬浮剂2500倍液、15%菜虫净乳油1500倍液等,每10天施用一次,连续使用2-3次,以达到有效防治的目的。
上一篇:防治温室芹菜空心现象的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