猕猴桃的种子培育是一个精细的过程,从种子采集到播种后管理都需要遵循一定的方法,才能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幼苗的成活率。
在每年的9月,猕猴桃果实成熟时进行果实采收。采摘后,果实应在常温下自然后熟,变软。接着,将种子与果肉分离,洗净后阴干,随后使用纱布袋或塑料袋将其储存于干燥处。在播种前,种子处理可以缩短发芽天数,并提高发芽率。
1. **层积法**:将新鲜种子用温水浸泡1-2小时后,与10~20倍湿润的洁净河沙混匀。将混合好的种子放入能排水的木桶或花盆中,底层放一层约3cm厚的河沙,放入种子后再盖一层沙和稻草,随后将容器放置于阴凉处。每隔10~15天翻动一次沙,以确保湿度均匀。
2. **赤霉素浸种**:使用2500mg/L的赤霉酸浸润种子24小时后再进行播种,能显著提高发芽率并促进幼苗生长。
3. **变温法**:在不同温度间交替处理,如21℃ 8小时与10℃ 16小时,可提高种子发芽率。使用层积法或变温法处理后再用赤霉素处理效果更佳。
在播种前,需要先整好苗床,建议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进行播种。开宽约10cm的平底浅沟,深约3-5mm,将沙藏的种子均匀撒在沟中,覆盖一层细土及稻草以保湿。播后要保持适宜的土壤湿度,确保快速出苗。
沙藏的种子在播种后约7-10天可出苗。当出苗约20%时,可逐渐去除部分稻草,80%的幼苗出土后则需完全去掉稻草。出土后的幼苗需要细水喷洒,以防止土壤化结和幼苗倒伏。幼苗长大后可进行沟灌,但注意不淹没畦面,并在雨天排水。
幼苗长出3-5片真叶时可进行间苗,保持苗间距,以帮助幼苗生长。间下的幼苗可以进行移栽,保证成活率。此阶段要注意防晒和防雨,并进行遮阴管理。
在幼苗出土半个月后,可以喷洒0.1%-0.3%的尿素溶液,之后用水冲洗叶面以避免肥料伤害。施肥的频率和浓度应根据幼苗的生长情况调整。保持土壤松散,并及时除去杂草,以有助于幼苗快速生长。
当幼苗茎粗达到0.6cm以上时可以进行嫁接,接穗应选在萌芽前或生长期间。接穗只需保留一芽,按腹接法处理。嫁接后的管理要定期检查,并在接穗木质化后去除绑带,以提高成活率。
通过上述方法,可以更好地培育出健康的猕猴桃幼苗,从而提高整体的产量和质量。
上一篇:早露蟠桃:新兴蟠桃品种揭秘
下一篇:药用植物桃褐斑病的研究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