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市被誉为中国冬枣之乡,其冬枣种植面积已达到85万亩,年产量高达5000万公斤,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然而,随着冬枣种植面积的扩大,近几年来,该地区多个主产区遭受绿盲蝽的严重侵害,导致冬枣大幅减产甚至绝产。为了深入了解这种害虫的生活习性与发生规律,研究者们在2002至2004年期间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提出切实有效的防治措施。
绿盲蝽属于半翅目、盲蝽科,又名小臭虫或天狗蝇。它们以若虫和成虫的刺吸式口器侵害冬枣树的幼芽、嫩叶、花蕾及幼果。受害的幼嫩叶芽表面会形成褐色小点,逐渐变成不规则的孔洞和皱缩变黄,受害的枣树无法正常生长,出现弯曲现象。花蕾一旦受到侵害,便会停止发育并干枯脱落,重度受损的植株几乎不见花朵开放。幼果则可能出现黑色坏死斑或隆起的小疱,其果肉组织坏死,最终导致大量果实脱落,严重影响产量。
绿盲蝽的成虫体长约5毫米,宽2.2毫米,呈卵圆形,颜色为黄绿色或浅绿色,并密布短毛。头部呈三角形,复眼棕红色突出,触角短于体长,前胸背板则为深绿色,点缀着许多小黑点。此外,前翅半透明,呈灰色。
绿盲蝽的卵长约1毫米,黄绿色,呈稍弯曲的长口袋形状。若虫的外形与成虫相似,体色绿色,有黑色细毛,触角和足呈淡黄色和淡绿色。
在滨州地区,绿盲蝽每年可发生五个世代。它们以卵的形式在苜蓿、蚕豆、豌豆及其他植物残茬中越冬。每年春季,随着气温的上升,卵开始孵化。滋生的第一代主要在枣树新芽长出后开始活动,五月为其害虫盛期。而第二代通常出现在六月,重点危害枣花和幼果,造成最重的影响。之后的世代逐渐出现,成虫的寿命约为30至40天,具有很强的飞行能力,昼伏夜出,刺吸幼果和嫩叶。
针对绿盲蝽的生活习性和发生特点,我们建议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加强虫情监测,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在秋冬季节,需彻底清除枣园内外的杂草,并于三月中下旬刮树皮,喷洒3至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减少越冬卵源。
在各代若虫期,应及时喷洒农药,尤其要在五月的第一个世代为害期进行防治。常用的药剂包括50%敌敌畏乳剂1500倍液和40%氧乐果1500倍液,喷药应在发现害虫症状后的三天内进行。最佳喷洒时间为清晨或傍晚,以确保防治效果。群防群治也能有效提高防治效率。
通过以上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减轻绿盲蝽对滨州市冬枣的危害,保障农户的持续增收。
上一篇:婆枣树上几种激素微肥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夏季修剪枣树有助于提高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