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盲蝽蟓,又称为牧草盲蝽,属于半翅目中的盲蝽科,常被称为小臭虫或破头疯。这种害虫能对多种经济作物造成威胁,如果树、棉花和苜蓿等。自2004年以来,随着枣树和棉花的大面积种植,绿盲蝽蟓在沧州红枣产区出现了大规模的爆发,给果实和叶片造成了严重危害,导致果品质量下降,有些枣园甚至出现绝产的现象,这是非常罕见的。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防治这一害虫,以下将介绍其发生危害特点、生活习性、成灾原因及防治方法。
绿盲蝽蟓的若虫和成虫以刺吸的方式吸取枣树幼芽、嫩叶、花蕾及幼果的汁液。受害的叶芽首先出现失绿斑点,随着叶片的生长,斑点逐渐发展成不规则的孔洞,俗称“破叶病”或“破天窗”。严重情况下,春天枣树的叶芽迟迟不能萌发,导致树体光秃。花蕾遭受侵害后则停止发育,枯萎脱落,严重时可能导致花朵几乎全部掉落。幼果受害后,有些会出现黑色坏死斑,果肉组织也会坏死,最终导致大量果实脱落,严重影响产量。
绿盲蝽蟓通常一年可繁殖4到5代,以卵在植物的枝茎、皮缝或卵穴中越冬。每年3至4月份,随着温度达到10℃以上和相对湿度达到70%左右,越冬卵开始孵化。5月上中旬是第一个危害高峰期,主要危害枣芽。6月中旬是第二代的高峰期,此时主要危害枣花和幼果,严重影响枣树的产量。随后的第三、第四和第五代分别在7月中、8月中和9月中旬发生。该虫的世代重叠,成虫在白天潜伏,夜间活动取食,因而不易被发现。
绿盲蝽蟓的爆发与其寄生范围的广泛性、合适的气候条件及防治措施的不到位密切相关。原本,这种害虫主要寄生于牧草和棉花中,但农业结构调整后,它们开始转移到枣树上进行危害。在本地区,冬枣、棉花和辣椒等经济作物均遭受到严重损害,有的地块甚至绝产。同时,绿盲蝽蟓最适合在气温20至30℃及相对湿度80%至90%条件下生存。近年来,冬枣发芽前常有小雨,这样的气候为害虫的发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此外,由于生产上对绿盲蝽蟓防治措施不到位,也未及时发现害虫,错过了关键的防治时机,从而使其繁殖失控。
对于绿盲蝽蟓的物理防治,主要建议在枣树落叶后,在入冬前清扫落叶、烂果和杂草,彻底刮除主干和主枝上的翘皮,并集中销毁。树干可以涂白或者涂石硫合剂渣。此外,在生产季节,树冠下应进行清耕,以减少越冬虫卵。结合刮树皮,可在3月中下旬喷施3至5度的石硫合剂,杀死部分越冬卵。利用“神农乐”全自动物理灭蛾器,通过该虫的趋光性,能有效“电击”成虫,使用时在枣树萌芽前后悬挂,每3.3公顷安置1台,既经济又实用。
由于绿盲蝽蟓的卵孵化需要65%以上的相对湿度,因此应根据天气情况,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喷药防治。建议在4月底至5月初、6月中旬及7月中下旬、8月中旬分别喷药。可选用10%的吡虫啉1500至2000倍液、4.5%的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500至3000倍液或5%啶虫脒3000至3500倍液进行混合喷施。喷药时应选择上午10点之前或下午4点之后,但温度过低时应避免,以免影响药效。由于绿盲蝽蟓白天一般会藏在树下杂草及行间作物上,夜间才会上树危害,因此喷药时要特别注意树干、地面杂草和行间作物的喷施,以确保防治的全面性。
上一篇:枣园防鸟害的实用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