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在贮藏过程中常常会遭遇几种生理病害,主要包括苹果苦痘病、虎皮病、果肉褐变病、二氧化碳中毒以及缺氧伤害。了解这些病害的成因及防治措施,对于保持苹果的品质至关重要。
苹果苦痘病主要是由于果实中钙含量较低和氮含量过高造成的。这种病害往往与成熟期的高温、干旱、以及修剪过重和贮藏期内温度过高有关。在发病初期,果皮下的果肉会出现褐变,果面则会出现暗色凹陷圆斑。不同颜色的苹果,圆斑的颜色也有所不同,绿色品种呈深绿色,而红色品种则是紫红色。随着病情加重,果肉会出现坏死和干缩现象,同时出现微苦的味道。
可以通过控制施氮量、在果树开花后4至5周喷洒两次0.75%的氯化钙液体,以及在采后进行2%至6%浓度的氯化钙浸果等措施来减轻这一病害的危害。
虎皮病多因果实采收过早和着色成熟度差而引发,施用过多氮肥及环境温度过高也可能诱发该病。病害通常在贮藏后期显现,初始呈淡黄色不规则斑块,随后发展为褐色及暗褐色的稍凹陷病斑。显著的情况下,果肉可出现绵软且略带酒味。
适时采收、合理施肥和科学修剪能够有效促进苹果的着色。此外,通过使用0.25%至0.35%乙氧基喹液进行浸果或采用0.2%至0.4%的虎皮灵浸果,也能有效防止该病害的发生。
果肉褐变病通常是由于果实采收过晚或成熟过度、贮藏环境过于高温高湿以及氧浓度过高引起的。为预防此病,应控制好果实的采收时机,并保持适宜的贮藏环境温湿度,防止果面结露。
可使用2%至4%的氯化钙液体浸果,帮助预防果肉褐变病。
二氧化碳中毒是由于高浓度二氧化碳抑制苹果线粒体中的作用导致,而缺氧伤害则是由于贮藏环境中氧气浓度偏低,果实长时间缺氧造成的。二氧化碳中毒可导致果实外部和内部的伤害,二者都有明晰的病变区域,表现为颜色变化和质地变化。而缺氧伤害则会导致果皮木栓化,果肉和果心组织坏死,并伴有明显的发酵味。
通过严密监测贮藏环境的气体成分变化,控制气体指标,确保受害果的乙醇含量保持在120毫克/100克以下,并将其放置在10至18℃的通风环境中,可以恢复果实的原状。
通过以上对苹果贮藏常见病害的解析及其防治措施,果农和贮藏商能够更好地维护苹果的质量与安全,减少经济损失。
上一篇:防治苹果水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