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流行热主要侵害牛,尤其是成年牛和中青年牛易感。高产奶牛、大胎牛和青壮年牛在发病后症状典型且严重。该病在高温、高压和高湿的6至9月份多发。
病牛体温突然升至41至42℃,经过1至5天逐渐降至正常。病初精神沉郁,双肘部肌肉明显抖动,体表及末梢发凉,呼吸急促,每分钟可达90至100次。心悸亢进,尾部脉搏浮数,心音高亢,个别病牛可能出现急性心肌炎。病初便秘,粪便干黑,表面有粘液及血丝,重病牛出现神经症状,个别病牛有酸中毒症状。一般病牛经过1至5天,临床症状消失,但个别病例可能出现流产或死胎现象。
剖解病死牛只,病变主要局限于肺、鼻腔、咽喉、气管、口唇和齿龈出血、糜烂。急性病例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粘膜肿胀、充血和出血,肺部水肿,淋巴结肿胀,肝、脾、肾等器官肿胀。心内膜有点状出血,右心室扩大,膀胱轻度充血,脑血管扩张,真胃及小肠粘膜呈红色。
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根治,临床上可采用中西药合用、综合治疗及紧急接种疫苗等手段减少死亡和损失。
早期病例可通过放血、补液、注射樟脑针或安茶碱类药物来防止继发感染。
病牛体温升高时,可用淋水降温或冰块包敷太阳穴,同时注射解热镇痛药。
高温季节,牛群受热应激时,每天用冷水冲洗3至4次,挤奶厅应配备降温设施。
病初可用鱼肝油和人工盐灌肠,以利通肠健胃。
用5%碳酸氢钠静脉滴注。
使用抗生素治疗,青、链霉素肌注或静脉滴注四环素。
高热初期可用板蓝根针肌肉注射,或用中草药汤剂灌服治疗。
局部地区封锁,隔离消毒,病牛隔离饲养。
发现病例后,对无症状的群体进行紧急接种疫苗。
牛场可考虑犊牛转群前注射疫苗,实行“双针”注射。
每年春夏季进行疫苗预防注射,免疫密度应达95%至98%以上。
做好杀虫、消毒等工作,确保牛群安全。
上一篇:奶牛流产的成因与预防措施
下一篇:犊牛腹泻的原因及液体治疗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