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的病毒性黏膜病是一种治愈率较低的传染病。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作者探索出中西结合治疗本病的方法,效果显著,提高了该病的治愈率。
牛的黏膜病是由黏膜病毒引起的,以腹泻、消化道黏膜发炎、充血和出血为特征的高度传染性疾病。病牛的分泌物与排泄物中的病毒可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接触传播。潜伏期为7至10天,病程较长。
病初常见蹄叶炎症状,弓背跛行,食欲减退,粪便呈水样、恶臭,随后逐渐变稠并伴有大量粘液和水泡,粪便有时呈糊状浅灰色。体温升高至40至42℃,口腔黏膜发炎、充血、糜烂、流涎,尽管有食欲,但采食困难。严重的水样腹泻是本病的特征性症状,可能持续3至5周或间歇性持续数月。慢性病牛长期腹泻,喜饮水,但生长发育不良,病程可长达数月,机体消瘦无力,严重衰竭,直至死亡。奶牛的泌乳量减少或停止,孕牛有时发生流产。
主要在消化系统和淋巴组织。口腔、食道、胃肠道黏膜充血、出血、水肿和糜烂。特征性病变是食道严重糜烂,呈现大小不等的各种形状,在食道黏膜上直线排列。其次是肠系膜淋巴结、颌下淋巴结等弥漫性出血和水肿。
根据临床症状、剖解变化和血液学化验可确诊本病。
病初方药:郁金60克,黄芩30克,黄莲25克,黄柏25克,白芍30克,元胡20克,枝子30克,木通50克,柯子40克,每日煎服1剂。中后期方药:白术50克,山药50克,当归30克,丹参30克,黄芩30克,郁金30克,苍术40克,青皮30克,车前子30克,每日服用1剂。
针灸取穴:脾腧、大肠腧、后三里、后海等穴位,每日1次。
0.1%高锰酸钾溶液1000至2000毫升内服,0.2%高锰酸钾溶液500至1000毫升灌肠,VB1、VB2各10支肌肉注射;病毒灵8支肌注;5%至10%葡萄糖1000毫升,0.9%盐水500毫升,维生素C10支;10%安钠咖2支静注,每日1至2次。
中西结合疗法3天后症状减轻,1周后痊愈。此外,预防上要注射黏膜病弱毒疫苗,专业户、规模户发现本病应立即隔离;对圈舍用具等进行强碱消毒,尸体深埋销毁。
本病与牛清水症(牛出败)相似,但清水症主要以呼吸道感染为主,呈现干咳疼痛。此外,清水症黏膜、浆膜同时充血、出血,但无糜烂现象。治疗本病中药的作用举足轻重,中西配合相得益彰,疗效显著。本病特征性症状是严重的水样腹泻和剖解后食道的特殊变化。该病病程较长,治疗时不可操之过急,但也不可麻痹大意。应在治本的基础上,注意加强营养和对症治疗,方可稳中取胜。
上一篇:平塘县推动牛产业发展的关键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