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外来品种主导下的肉牛杂交改良,地方品种牛的种群数量日益减少,质量不断降低,保种的压力日益增大。不断改革保种机制,丰富和发展保种理论,努力使最新技术应用到保种实际工作中,是保护好地方品种的有效途径。
保护地方品种就是保存育种素材,为畜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确保我国畜牧业全方位参与国际竞争并占领新的制高点,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地方品种对当地条件具有得天独厚的适应性,新品种必须在原有基础上具有一方面或儿方面更为突出的性能。
纵观以往的保种工作,主要有以下问题:一是保种主体单一,二是保种人员素质低,三是效益问题。地方品种多数生长慢,效益低,虽然各具特色,质量很高,但优质不能优价,前景每况愈下。
保种是一个广义和开放的概念,简单理解保种就是确保活体不致混杂和灭绝。从遗传学角度理解就是使原种基因不被丢失,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保种不是毫无改变的保存,而是在保持原品种主要优良性状的前提下,进一步整合优良基因,提高其生产性能,扩大优势,减少劣势。
市场经济条件下,只靠单一的国有保种场已不能适应保种工作的需要,多种经济成分要求保种方式的多样性。
实际工作中为增强保种工作的安全性,采用动态保种和静态保种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动态保种通过选育不断提高其生产性能,克服其有缺陷的性能。要实现上述目标就要增加群体有效含量。
胚胎冷冻保存是比较经济的方法,完全可以实现原始保种的要求。保存优秀公牛冻精也可以实现保种目标。
近期保种指标是每世代近交增量不超过1%。按上述要求种群有效含量应为50,保存10头公牛和50头母牛比较合适。
静态保种就是建立基因库,保存冻精和胚胎。育种上应该永久保存经过后裔测定后被确定为系祖的各世代种公牛冻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