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布氏杆菌病是由布鲁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通常呈现慢性过程,对牛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该病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流产、睾丸炎、腱鞘炎和关节炎,病理特征则为全身性网状内皮细胞增生和肉芽肿结节的形成。
该病的潜伏期为2周至6个月。母牛流产是主要症状,通常发生在怀孕的第5至8个月,可能导致死胎或弱小犊牛。流产时,母牛除了表现出分娩征象外,还常伴有生殖道炎症,阴道粘膜上可见小红色结节,流出灰白色粘性分泌物。流产后,胎衣常滞留,恶露可能持续2至3周,颜色为污灰色或棕红色。此外,母牛还可能出现子宫内膜炎和乳房炎。公牛则常见睾丸炎、关节炎和滑膜囊炎,偶尔可见阴茎红肿及睾丸和附睾肿大。
妊娠母牛的子宫和胎膜病变较为明显。子宫绒毛膜间隙内可见污灰色或黄色无气味的胶状渗出物,绒毛膜因充血呈紫红色,表面覆盖黄色坏死物或污灰色脓液。流产胎儿通常表现为败血症,脾脏和淋巴结肿大,肝脏内可见坏死灶,肺部常见支气管肺炎,胃肠膀胱的浆膜下可见点状或线状出血。公牛则主要发生化脓性坏死性睾丸炎或附睾炎,睾丸显著肿大,膜层与浆膜层粘连,切面可见坏死灶或化脓灶,阴茎红肿,粘膜上有时可见小而硬的结节。
实验室检验通常采用平板凝集试验和试管凝集试验相结合的方法。虎红平板凝集试验中,将被检血清与布鲁氏菌虎红平板抗原各0.03毫升混合,在室温下静置4至10分钟,出现凝集现象为阳性反应,完全不凝集则为阴性。若血清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中呈阳性,则需进行试管凝集试验,若试管凝集为阳性,1个月后复检仍为阳性,则可诊断为阳性病牛。
应避免从疫区引种、购饲料及污染的畜产品。新引入的牛需严格检疫,隔离观察1个月,确认健康后方可合群;无病牛群需定期检疫,发现病牛后立即淘汰。
检疫为阳性的病牛应与同群牛隔离饲养,专人管理,定期消毒,严禁病牛流动,避免与其他家畜接触,不得对病牛挤奶和销售。饲养人员需做好个人防护,进入牛舍时穿好防护服,戴口罩,离开时更换防护衣物并进行消毒。
为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需在防检人员的监督指导下,对检疫为阳性的病牛进行淘汰处理。
为防止疫情扩散,对病牛污染的圈舍和环境使用1%消毒灵和10%石灰乳等消毒药物进行彻底消毒,病畜的排泄物、流产的胎水、粪便及垫料等需消毒后堆积发酵处理。
对疫点内的牛每月进行一次检疫,淘汰处理阳性牛,使其逐步净化,形成健康牛群。
我国使用的接种菌苗有三种:布氏杆菌病猪型2号菌苗,牛口服接种500亿个活菌,保护期为2年;布氏杆菌病羊型5号菌苗,牛皮下注射250亿个活菌,室内气雾免疫250亿个活菌,保护期为1年;S19号菌苗,多用于皮下注射,具有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