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洛州是青海省以牧为主的自治州,辖属久治、达日、班玛、甘德、玛多、玛沁六个县,45个乡(镇),其中41个为纯牧业乡,185个牧委会,549个合作社,总人口144529人,牧业人口107879人。该地区以藏族为主,约占全州人口的89.8%。全州平均海拔高度4000米以上,全年无绝对无霜期。果洛州西邻玉树藏族自治州,西北和北部同海西蒙古族自治州接壤,东北与海南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相邻,东部同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毗邻,南面与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紧密相依。草原总面积为7.6万平方公里,其中天然草场面积6.5万平方公里。截止2004年底,全州存栏各类牲畜223.45万头(只、匹),其中牛102.41万头,羊117.04万只,马4.00万匹。母畜占54.14%,人均占有牲畜20.17头(只、匹)。
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是一种以动物为传染源的人畜共患性传染病,在果洛州境内早有流行。解放前,由于科学技术落后,加之封建势力的统治,布病防治工作从未开展,导致疫情蔓延,严重影响牧业生产和人民健康。解放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和领导下,布病防治工作于60年代初列为议事日程,并开始进行防治,经过兽医人员的共同努力,取得了显著成绩。回顾47年来的布病防治工作,大体经历了流行病学调查、免疫和免疫效果考核三个阶段。
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以流行病学调查为主,应用平板反应、试管凝集反应共抽检23664头,检出阳性5015头,阳性率为21.19%。羊抽检97.96万只,检出阳性5957只,阳性率为6.08%。据不完全统计,牛羊流产1.56万头(只),占全年受胎母畜总数的3%。1967年调查怀孕母牛7.09万头,流产3068头,流产率4.32%。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基本摸清了疫情,制定了防治规划和措施。
进入七十年代后,根据全省布病防治工作规划,果洛州各县相继应用布氏菌羊型M5号菌对牛羊进行气雾、注射免疫。1981年后应用猪型Ⅱ号菌苗进行免疫。为了及时了解免疫效果,各县进行了大量检疫工作。1984-1987年统计调查怀孕母牛62.95万头,流产牛12558头,流产率为1.9%,下降16.23个百分点。
经过几十年以免疫为主的综合性防治工作,牛羊布病阳性率和流产率均有大幅度下降。根据相关规定,从1995年开始果洛州积极开展牛羊布病监测工作,截止2005年8月对州属六县检疫牛羊54841头,阳性40头,阳性率为0.227%。
在布病防治工作中,果洛州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组成了由州农牧局副局长为组长的布病防治领导小组,统筹安排责任到人,每年专门下文部署布病监测工作。
根据中地办和省厅的总体规划,成立了布病考核领导小组,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确保任务的顺利完成。
布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慢性传染病,部分地区和群众对其危害性认识不深刻,今后需继续加强宣传教育,增强自我防病意识。果洛州境内疫源仍未净化,今后的任务依然繁重,需确保种畜和奶牛布病的检疫淘汰工作。还需逐步开展对野生动物布病流行病学调查,并加大法律法规及布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推动布病防治工作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律化管理轨道。
上一篇:肉牛养殖高效技术探讨
下一篇:水牛豁鼻修复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