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生子猪出现黄痢症状时,应立即进行药物干预。出生后,建议灌服氟苯尼考口服液、宝康素、硫酸新霉素或丁胺卡那霉素,每天两次,连续三天,每次1毫升。此外,微生态制剂如益畜饮或EM菌也可作为辅助治疗。
对于严重的白痢情况,建议在子猪出生后7至10天内采取相同的处理措施。为了提高子猪的生存环境,必须控制温度和湿度。无论季节如何,都应设置保温箱,底部铺设电热板,并使用红外线灯泡进行加热,防止冷风侵袭。可准备250瓦、150瓦和100瓦的灯泡,以适应不同阶段的需求。新生子猪需要保持在32℃至33℃的高温环境中,之后每周降低2℃至3℃。温度过低是导致大肠杆菌病的重要因素。
产房内应避免湿度过大,通常不建议用水冲洗,以免影响子猪的生长并促进细菌繁殖。应为子猪提供干燥、温暖、卫生和舒适的生存环境。
在子猪出生后3天时,需进行补铁和补硒,分别为1.5毫升。铁和硒的缺乏是导致大肠杆菌病的诱因之一。
建议在子猪出生后3天、7天和21天,分别注射长效土霉素(如百克米先、德利先、得米先等)0.5毫升、1.0毫升和1.5毫升,以降低大肠杆菌病的发病率。
产房内不同高度的空间温度差异显著,离地面越低,温度越低、湿度越大,容易受到冷风影响。调查显示,将母猪产床的高度从20厘米提高到45厘米,可以减少子猪大肠杆菌的发病率50%至70%。
上一篇:利用柑橘皮提升有机养猪的饲养技术
下一篇:副猪嗜血杆菌病的传染性研究